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身子」與「綠豆」



世尊兩「脅侍弟子」:「Sāriputta 舍利弗、舍利子」與「Moggallāna 目犍連」,其翻譯詞彙可以反映一些寫本歷史源流,以及漢地對此兩字的初期「理解」。
-----
「Sāriputta」翻譯作「Sāriputta 舍利弗」,這是較為常用的音譯,用入聲字「弗」表達「put」,最後一音節「ta」未譯出,這是常見的現象,原因不明。(以「阿難」的音譯來看,梵字是 Ānanda,最後一音節「da」未譯。但是,「難陀」的音譯來看,梵字是 Nanda,最後一音節「da」已譯出。)
「舍利子」則是「合璧詞」,「舍利」是「音譯」,「子」為「意譯」。
「Sāriputta」也翻譯作「身子」,
竺法護翻譯《普曜經》:「佛目所覩眾生類,皆得羅漢如『身子』」(CBETA, T03, no. 186, p. 537, c9-10)。
義淨法師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7:「亦與身子、目連出家受具」(CBETA, T23, no. 1442, p. 717, a20-21)。
這是將「Sāriputta」的「Sāri」當作「sarīra」的同義詞,這個字並非漢地所理解的「火葬燒身之後的固體殘餘物」,此字有「身體、屍體、舍利」等字義。所以,會將「Sāriputta」翻譯作「身子」。
但是,相傳「Sāriputta」的母親名為「Sāri」,以眼睛美麗、精明銳利如「Sāri 鳥」而得名。一般將「Sāri 鳥」翻譯為「鷲」,
《妙經文句私志記》卷5:「母眼似舍利鳥,故名舍利弗」(CBETA, X29, no. 596, p. 262, a4-5 // Z 1:45, p. 446, c14-15 // R45, p. 892, a14-15)
《妙經文句私志記》卷5:「舍利云鶖,即百舌鳥,亦曰春鶯。弗旦羅言子,以母辨才喻如鶖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故云[1]鷲子」(CBETA, X29, no. 596, p. 262, a9-11 // Z 1:45, p. 446, d1-3 // R45, p. 892, b1-3)。[1]*鷲疑鶖(鷲ハ本文ニ鷲トツクル。[○@編])。
支謙譯《大明度經》卷1〈行品 1〉:「[27]秋露子」(CBETA, T08, no. 225, p. 478, b28),[27]秋露子=鶖鷺子【元】【明】下同。
支謙譯《大明度經》是將將「Sāri 鳥」翻譯為「鶖鷺」。
舍利弗也被稱作「鄔波底沙、優波提舍」。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1:「名為鄔波底沙」(CBETA, T23, no. 1444, p. 1023, b22),《妙經文句私志記》卷5:「復名優波提舍」(CBETA, X29, no. 596, p. 262, a11 // Z 1:45, p. 446, d3 // R45, p. 892, b3),此為 Upatissa,這是舍利弗的另一個名字。
--------
Bingxiu 及 Yuan Chuan Su 提及「摩訶目犍連」的翻譯。
目揵連的巴利語為「moggallāna」,在《闡明名詞復註(Abhidhānappadīpikāṭīkā)》中可找到「婆羅門女目揵離(moggalī)的孩子*1」的釋義。
在佛教經典梵語化(sanskritisation)過程中將其轉為「maudgalyāyana」,Monier Monier-Williams在他的《梵英辭典》中將其列於「मौद्गलि/maudgali/烏鴉」辭條之下*2,顯然他認為這一名稱與烏鴉有關連。
隨著梵語化佛典的東傳,隋唐之後的譯師們似乎習慣將「maudgalyāyana」音譯「勿伽羅*3/沒特伽羅*4」,釋作「胡豆*3/採菽氏*4/採菉豆子*5」等,理由大概是因為其先祖愛吃「 maudga /胡豆/綠豆」。
玄奘在他的《顯揚聖教論》裡有個「沒力伽羅子*6」的名稱,推其對應梵語可能為「maudgalyā-putra」,其中的「沒力伽」應改「沒刀伽」才對得上「maudga」的發音,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的筆誤所造成,勘查《嘉興藏*7》、《趙城金藏*8》即可見此錯誤,且此錯誤也在《高麗藏*9》、《嘉興藏》、《趙城金藏》的《一切經音義》之中出現。
今《大正藏》的《一切經音義》對「沒力伽羅子」的釋義似有不少傳抄的錯誤存在*10,現依《高麗藏》,則為:
「沒力伽羅子」,亦言「勿伽羅」。「勿伽」,此云胡豆,即是綠色豆也。「羅」,此云取。依此間語,應言「取綠豆」,此是其性。*9
玄應此處顯然是依《尼六多論*11(nirukta)》的延異(différance)手段來重新詮釋「maudgalyā」,將其解作「maudga(綠豆)+lā(取)」而賦予該名稱「民俗字源學(folk etymology)」上的「取綠豆」義。
語言的延異好似腦筋急轉彎遊戲,據Victor Mair所考*12,目揵連音略的「目連」被中土人士錯誤的回推其梵語為「mūram」或「mūlan」,再由此譯為「羅茯根*13/羅卜*14/羅附*15/蘿蔔」,目揵連就成了「愛啃蘿蔔的老爸的兒子」了。
由經典於不同語言間的迻譯與延異,我們可以看到目揵連名字釋義由「婆羅門女目揵離的孩子」到「愛吃綠豆仙人的後代」、「愛啃蘿蔔的老爸的兒子」 ,甚至是「烏鴉子嗣」等的望文生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人們似乎也都望文而失卻本義吧……
*1: moggallibrāhmaṇiyā apaccaṃ moggallāno / Abhidhānappadīpikāṭīkā
*2: (缺)
*3: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1〈序品〉:「大目揵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釋論》云:「吉占師子父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名焉。」(CBETA, T34, no. 1718, p. 13, b26-c1)。
*4: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1〈序品〉:「梵云摩訶沒特伽羅,言大目乾連者訛也,此云大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為其名,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云大採菽氏。從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匕/示)*(入/米)]多,先云俱律陀訛也。」(CBETA, T34, no. 1723, p. 670, b18-24)
*5: 如吉祥問採菉豆子經中廣說/《瑜伽師地論》(Ta30.297a)
*6: 沒力伽羅子/《顯揚聖教論》(Ta31.538c)
*7:
*8:
*9:
*10: 《一切經音義》卷47:沒力伽羅子(梵語也,亦言「物伽伽羅伽」,此云「胡豆」即是綠色豆也。「羅」此云「取」,作此間語,應言「取綠豆」;此是其姓,上古仙人名「勿伽羅」,不食一切物,唯食胡豆,故名「取胡豆」,是此仙人種,故以為姓也。舊言「目揵連」,訛略也)。(CBETA, T54, no. 2128, p. 620, b14-15)
*11: 尸羅……若依尼六多論。由冷故名尸羅。《阿毘達磨俱舍釋論》(Ta29.230b) śīlaṃ... śītalatvāditi niruktiḥ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12: https://www.academia.edu/41624318/_Maudgaly%C4%81yana_Mulian_Brill_s_Encyclopedia_of_Buddhism_Vol_2_Lives_Leiden_Brill_2019_pp_600_607?fbclid=IwAR0-leV7d2hVZcSfecDUVSiU9gjl6aARLMrNIWYuKQWwMny7aQVJXAIb7PI
*13: 大目揵連—此言羅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為名/《文殊師利問經》(Ta14.492c)
*14: 爾時,木連生一婆羅門家,字羅卜/《佛說淨土盂蘭盆經》(Pelliot chinois 2185)
*15: 目連者,此云:採叔採叔者,胡豆之名,其上祖好食其豆,因豆立名。名云羅附,此先代好食羅蔔,因以目連立名。(S.5600)
-----
請參考辛島靜志老師〈試探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的原語面貌〉一文,從翻譯回溯當年竺法護翻譯《正法華經》時,他所根據的文本可能是「犍陀羅語」。
https://www.academia.edu/39726266/KARASHIMA_Seishi_Features_of_the_Underlying_Language_of_Dharmarak%E1%B9%A3a_s_Chinese_Translation_of_the_Lotus_Sutra_286_C_E_Vol_5_No_2_20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