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再議:巴利《法句經》183 頌



上一次我們探討巴利《法句經》183 頌時,提到第二句應該是「善(kusala)的具足,而不是『眾善奉行』」: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183)
這是諸佛的教法:諸惡莫作,具足善,
自淨其意。(183)
------
那麼,支謙《法句經》(T210)翻譯作: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有可能出自下列兩種狀況之一:
1. 支謙翻譯時,他所依據的《法句經》版本確實是「諸善奉行」(? sabbakusalāssa karaṇaṃ ?),與巴利《法句經》183 頌不同。
2. 支謙翻譯失誤,或者他故意翻譯成漢地信徒容易接受的詞句。
---------
目前的文獻顯示,很可能是第一項而非第二項,也就是說,即使是與巴利《法句經》對應的「核心26品」,《法句經》(T210)的翻譯顯示,支謙手上寫本的字詞,確實與巴利《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不同。
巴利《法句經》183 頌不是孤例,巴利《法句經》1頌與其他兩頌也顯示同樣的現象。
---------
1. 《增壹阿含48.2經》卷44〈十不善品 48〉:(竺佛念翻譯,約西元385年)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CBETA, T02, no. 125, p. 787, b1-2)
2. 《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竺佛念翻譯,約西元410年)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
 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CBETA, T22, no. 1429, p. 1022, c2-3)
3. 《十住毘婆沙論》卷10:(鳩摩羅什翻譯,約西元405年)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當行,
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CBETA, T26, no. 1521, p. 77, b9-10)
4. 《央掘魔羅經》卷2:(求那跋陀羅翻譯,約西元430年)
「一切惡莫作,諸善悉奉行,
 方便修淨心,是則善持律。」(CBETA, T02, no. 120, p. 527, a9-10)
5.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義淨法師翻譯,約西元700年)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是則諸佛教。」(CBETA, T23, no. 1442, p. 628, a6-7)

從以上五則翻譯,不可能支謙、竺佛念、鳩摩羅什、求那跋陀羅、義淨等五位著名的翻譯大師,年代從西元224-700年,都犯了同樣的錯誤,而錯譯成同一個意思。
----------
Yuan Chuan Su 補充(2022/8/31)
即使有「眾善奉行」這個版本,也不太可能是sabbakusalāssa karaṇaṃ 這樣的句型,因為根據印度偈頌的格律,第二句只能八個音節,sabbakusalāssa karaṇaṃ 本身就九個音節。
最值得討論的應該是玄奘跟義淨的翻譯:
玄奘的翻譯的經典,有三部引用七佛通偈:
《瑜伽師地論》卷十九: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T30,385a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十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教T27, 71a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一: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教T26,920b
現今有留下梵本有《瑜伽師地論》
梵本《瑜伽師地論》這首偈頌與現存的有部《自說品》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差異是梵本《瑜伽師地論》的
upasaṃpadā是陰性詞,《自說品》的uasampadaḥ是陽性詞。
梵本《瑜伽師地論》原文:
sarvapāpasyākaraṇaṃ kuśalasyopasaṃpadā /
svacittaparyavadamanam etaṃ buddhānuśāsanaṃ //
其中第二句:
kuśalasyopasaṃpadā 可以拆解為kuśalasya upasaṃpadā
其中kuśalasya 是陽性單數屬格,upasaṃpadā是陰性單數屬格
翻成中文依然是「善法的具足」
玄奘的翻譯雖然偶有自我調整或依循前例的情況,但整體來說,可以說是幾乎照著梵本逐句逐字翻,甚至不惜為此批評舊譯,所以他不可能沒注意到這問題。以他對翻譯的嚴謹度,實在很難理解為何他依循前例也翻成「眾善奉行」。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義淨身上: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梵本,看到的偈頌跟梵本《瑜伽師地論》相同
sarvapāpasyākaraṇaṃ kuśalasyopasaṃpadā /
svacittaparidamanam etad buddhānuśāsanam* //
但義淨卻翻成: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是則諸佛教。」
雖然我認為之所以會有「眾善奉行」這樣的句子應該是另有其它來源,但那也是根據經驗法則去推測,日後可能需要更多出土梵本去佐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