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真如與懺悔



《大乘起信論》卷1:「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15-17)。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1:「言真如者。此明法性遍染淨時無變異義。真者體非偽妄。如者性無改異。」(CBETA, T44, no. 1846, p. 247, c14-16)
「真如」是「tathatā」的翻譯,不管原先梵本的用字是「tathatā」或「tathatta」,此字都不應拆作「真」字和「如」字的解釋。如果老師一定要以此種方法這麼解釋,這是「創造的」詮釋,與印度本義無關。
-------
懺悔,《說文》未收「懺」字,很有可能漢地只有「讖」字而無「懺」字,此字是設計來翻譯「kṣama 懺摩(巴利 khama)」(漢地有「鬼」字,而無「魔」字。「魔」字是後來所造。)
有人解釋「悔」為「悔前非」,「懺」為「不二過,不再犯此過」,這也是和梵、巴字義無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