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書房夜話 426:抽換觀念


我們在一些論戰當中,常聽到有一些指責為「抽換觀念」,我們也談一下佛教、佛學當中的抽換觀念。

---------

1. 有人提到「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不要相信書本上的知識。
 這時,需要探討「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來自誰的主張。
 這是出自《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所以,《孟子》這本書中指的是《書經》,這一句話重新標點是:「盡信《書(經)》,則不如無《書(經)》。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這本書中指的是:「完全相信《書經》上的記載,不如沒有《書經》的存在,我對〈武成〉這一篇記錄,只相信兩三片竹簡(木簡)的紀錄。」
 如果《孟子》這本書中指的是「所有的文字紀錄、書」,就成為循環推論:「《孟子》這本書要讀者不要相信所有的書,包括《孟子》這本書。」
 我們見到「書」這個字的指涉,被抽換了觀念。
2. 佛教第一結集是否結集了「論、阿毘達磨」?
有人認為,世尊在世時,即有「論、阿毘達磨」。
《中阿含22經》:「世尊面訶烏陀夷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CBETA, T01, no. 26, p. 450, a17-18)
《中阿含26經》:「諸賢!無事比丘行於無事,[3]當學共論律、阿毘曇。」(CBETA, T01, no. 26, p. 455, c13-14),[3]當學…毘曇~Abhidhamme abhivinaye yogo karaṇīyo.。
這些經文顯示,世尊在世時即有「論、阿毘達磨」。
這裡,「論、阿毘達磨」的觀念被抽換了。
當我們說「第一結集」結集了「論、阿毘達磨」,指的是結集了《阿毘達磨》,也就是說南傳巴利「七論」,而不是結集了「論、阿毘達磨」的講說:
(1). 《法集論》Dhamma-saṅganī
(2).《分別論》Vibhaṅga
(3).《界論》Dhātu-kathā
(4).《人施設論》Puggala-paññatti
(5).《論事》Kathā-vatthu
(6).《雙論》Yamaka
(7).《發趣論》Paṭṭhāna
特別是 (5).《論事》Kathā-vatthu 已經談論「不同部派」之間的異義,不能說是「第一結集」的成果,甚至能否列為「第三結集」所為,都有待深究。
北傳七論的「一身六足」基於迦旃延尼子的《發智論》,更無法說是佛世所集。
所以說,主張「第一結集」就集結了「論、阿毘達磨」是有語病的。
這裡,「論、阿毘達磨」與《阿毘達磨》的概念被抽換了。
---------
在電視節目上,有一位高中同學考了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一個問題:
小明跟爸爸借了500元,也跟媽媽借了500元,他去買了一雙鞋970元,手上剩下30元。
回家後,他還了爸爸10元,也還了媽媽10元,所以,他欠了爸爸490元,也欠了媽媽490元。
問:490+490+10=990,小明的一千元為什麼只剩下 990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