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佛、菩薩



佛教經典有些字是因為翻譯需要而「創立」的字,在漢語文獻裡,原本沒有這個字。
以化學元素為例,金、銀、銅、鐵、錫、汞,是還未引進歐美化學知識之前,漢語文獻原本就有這個字。氦、氡、鐳、鈾、銫、鈀是翻譯而設計的新字。
那麼,「佛」、「菩薩」是本有的字,還是「新造」的字呢?
----------
「佛」字是本有的字,最早出現於《詩經》,《周頌》:「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
「佛」字讀作「畢、碧」,跟「弼」字同為「輔助、輔佐」之義,兩個字都跟「弓」有關,似乎是矯正「弓」。
《論語》有人名為「佛肸」。
在佛教進入漢語文獻之前,西漢司馬相如《長門賦》:「時仿佛以物類兮,像積石之將將。」潘岳《寡婦賦》:「耳傾想於疇昔兮,仿佛乎平素」。
今日,台灣是寫作「彷彿」,其實,古代是擬音,而寫成「仿佛、髣髴」。
佛教進入漢地,初期翻譯作「浮屠」。如《後漢書》明帝詔書(西元 65年):「楚王尚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後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傳》:(西元 165年)「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
「浮屠」是 Buddha 的音譯,但是佛陀慈仁不殺,卻用「屠」字音譯,最初的翻譯者恐是心存門戶之見。
-------
《說文》收錄了「菩」字,標音為「步乃切」或「步亥切」,這是讀「敗」,這是一種草的名稱,又認為是「蒲草」。
到了梁顧野王《玉篇》已經標音為「薄胡切」,這已經是「ㄅㄛ」的讀音了。
我認為,「菩」字最先是取「部」字的音,所以又寫作「蔀」,讀音正是「ㄅㄛ」(台羅標音 poo7)。
今日台灣,雖然普遍讀「菩提」為「phoo5-the5」,但是仍然有些地區讀「poo7-te5」,可以說是保存古音了。
------
所以「佛菩薩」三字,「佛菩」是本有的漢字,挪來給新的字義。
「薩」字則是新創的字,在敦煌遺書哩,「薩」字主要有三種寫法。
1. 寫作「薛」字,左邊的「阜 - 十」漸漸寫作「阝」,右邊保留「辛」的字形。
2. 寫作「薩」字,而缺「薩」字右下角的字形「生」。
3. 寫作「薩」字,而把右下角的字形「生」的兩個「丿」不寫。
《優陂夷墮舍迦經》卷1:「四者名拘薛羅」(CBETA, T01, no. 88, p. 912, c25)。這是「拘薩羅 Kosal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