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大智度論》與《義品》




《大智度論》是一本珍貴的佛教百科全書,它反映了佛教般若系經典的初期樣貌,也反映了初期大成佛教的「經典」景象;《大智度論》提及的一些初期經典,有不少是佚失而只留下這部經典的名稱。
帖主猜測擬定的「中觀世系」如下:
1. 龍樹 Nagarjuna (西元 150?-250?)
2. 提婆 Ariyadeva (西元 150?-250?)
3. 羅睺羅跋陀羅 Rahulabhadra (西元 180?-260?)
4. 青目 piṅgala (西元 210?-280?)
5. 不知人名 (西元 240?-310?)
6. 求那師利 guṇasri (西元 270?-340?)
6. 須耶利蘇摩 Suryasoma (西元 300?-370?,鳩摩羅什之師),
7.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西元 344-413)
《大智度論》的成書年代或許是在「羅睺羅跋陀羅 Rahulabhadra (西元 180?~~260?)」的時期,有可能這是數百年層層累積的註釋,而不是出於一時一人之手。
相當於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四品「Aṭṭhakavaggo」的字,鳩摩羅什在《大智度論》有四個譯詞:
1. 「義品」
2. 「阿他婆耆經」
3. 「眾義經」
4. 「利眾經」

「阿他婆耆」是音譯,近似Aṭṭha(ka)-vaggi。如果譯者手上的文本將「Aṭṭhakavaggo」書寫成近似「attha巴利」或「artha梵文」,則此字會被譯作「意義、利益」。因此,相當於「Aṭṭhakavaggo」的字會出現「義品」的譯詞;如將此字解釋為「複數名詞」,則會增譯一「眾」字而譯作「眾義經」或「利眾經」。
--------
《大智度論》:
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
879 [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
880 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
881 若依自是見,而生諸戲論;若此是淨智,無非淨智者。]
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所謂世間眾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諍競,戲論即諍競本,戲論依諸見生。」(CBETA, T25, no. 1509, p. 60, c13-p. 61, a5)
--------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如說偈言:
『有受法故有諸論,若無有受何所論;
 有受無受諸見等,是人於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於一切法、一切戲論,不受、不著、不見,是實不共諍競,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爾者則謗法。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無智人。若爾者應一切論議人皆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謂有人自謂法第一義淨,餘人妄語不淨。譬如世間治法故,治法者刑罰、殺戮種種不淨,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為真淨。於餘出家善聖人中,是最為不淨。外道出家人法,五熱中一腳立、拔髮等,尼犍子輩以為妙慧,餘人說此為癡法,如是等種種外道、出家白衣婆羅門法,各各自以為好,餘皆妄語。」(CBETA, T25, no. 1509, p. 61, a5-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