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阿含字典 75:「四正勤」與「四正斷」



在佛教界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佛教的經、律、論本來就是梵語,這種假設很成問題。美國人講的是英語、墨西哥人講的是西班牙語、巴西人講的是葡萄牙語、西班牙人講的是 Castellano 和 Spanish,印度今日至少有一千多種語言,在今日學術界恐怕是「無人敢主張釋迦牟尼講梵語」。
在漢傳佛教有一種以漢語理解「佛教文獻」的傾向,新一代的讀經,主張「從印度語系文本來看漢譯本」與「從漢譯本來看印度語系文本」。
例如,《雜阿含236經》卷9:「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CBETA, T02, no. 99, p. 57, b4-6)。
「舉衣鉢」不是「舉起衣鉢」,而是「收拾、整理、安置衣鉢」。
《雜阿含1212經》卷45:「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夏安居,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CBETA, T02, no. 99, p. 330, a4-5)。「大比丘眾」不是「眾大比丘」,而是「比丘大眾」。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2-23),很可能是「於所住而不應生其心」,而不是「...生其心」...。
-------
《雜阿含476經》卷31:「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CBETA, T02, no. 99, p. 221, a15-17)。
《雜阿含879經》卷31:「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CBETA, T02, no. 99, p. 221, b19-23)
從《增支部4.14經》得知,這是「勤於捨斷、勤於制御(防護)、勤於修習、勤於守護(anurakkhaṇā)」。
「斷」大概譯自梵語prahāṇa(巴利語pahāna,斷除),近似巴利語padhāna(勤奮)
所以翻譯成「斷斷」,是將「Pahāna -(p)- padhāna」理解成「Pahāna -(p)- pahān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