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論文選集》編後語
廣淨法師是我的大學同學,2005年底,他邀請我擔任隔年春天長老菩提比丘訪台講學時的司機兼翻譯。為了讓我能夠預先了解南傳比丘的生活起居與規矩,他也邀我到美國紐澤西州的牛頓鎮(Newton)同淨蘭若(Bodhi Monastery)參訪,為隔年的接待作準備。
2005年底在同淨蘭若參訪期間,我詢問《雜阿含351經》(《相應部12.68經》)「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這是「忍而不證」呢?還是「知而未證」呢?菩提比丘起身抽出一本書,裡頭有他三年前的一篇論文,恰巧回答了這一問題。兩天後,我請求菩提比丘授權讓我翻譯此文,最後將這篇翻譯成〈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發表於《正觀》第38期(2006)。
在2006年前後閱讀《佛光阿含藏》的兩冊《附錄》,收有水野弘元的〈《中阿含經》解題〉與〈《增一阿含經》解題〉兩篇文章。水野弘元主張現存的《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為同一個人所譯,這是相當不合理的斷言;他的依據主要是出自T2121《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當時,剛拿到 CBETA 的「中華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片,我認為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逐一複查水野弘元所謂的「《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剛查幾條就被文獻呈現的結果嚇了一跳,水野弘元的引述資料有錯,而《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也有卷數不符、出處錯誤以及今本無此經文等等問題。
最後我將這些異同整理成論文〈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發表於《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2007),這也成為我論文的固定風格:「不是單一經文得出的猜想或推論,而是出自數量龐大的經文查證所顯現的議題」。
2007年6月白瑞德教授(Rod Bucknell)因「沼田《中阿含》漢譯英計劃」(Numata Project)前往法鼓山,在無著比丘的引薦之下,我前往法鼓山去拜會白瑞德教授。我聽教授說他下午的講題為「《別譯雜阿含經》的結構」,提議他可以依《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重建此經的次序,我舉了幾個例子,例如攝頌「拔彌」即是巴利 vammika (蟻垤,螞蟻洞口堆起來的小土堆)的音譯,《別譯雜阿含18經》經文卻翻譯作「巢窟」等等。
白瑞德教授聆聽完以後認為這樣的討論方式很有趣,建議我把這些想法寫成論文。我為難地說,我沒有撰寫論文的經驗,也沒受過教導,不知要怎麼寫。白瑞德教授要我先把它寫出來,他願意幫我逐字修改。一位「阿兜仔」教授說要改我的中文稿子,我半信半疑。約略花了十四天,我送出了初稿;白瑞德教授也在五天之內給我回答,指出了幾點我皮毛的巴利程度所犯的幼稚園級的錯誤。這篇就是〈《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發表於《正觀》第45期(2008)。
從2006年到2022年的十六年間,我發表的論文可以區分為三大類:
1. 「阿含、尼柯耶」的比較研究
2. 跨語言文本「法句經」的比較研究
3. 「漢譯佛典文獻學」,主要在校勘、標點、詞義詮釋的範圍
在此感謝我的老師菩提比丘與無著比丘的示範與教導,也特別感謝白瑞德教授激勵我、並且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我走上論文寫作這一條路。當然,如果沒有《福嚴佛學研究》與《正觀》兩份學術期刊願意接納我這門外漢的文章,或許我會只讀而不寫,而不會有長達十六年的塗塗抹抹的寫作生涯。
本書最後,要特別感謝法友 Nanda,如果沒有他的協助,不會有這本書面世。法友 Nanda 獨力設立、維護及主持《府城佛教網》網站(https://nanda.online-dhamma.net/),提供並整理了許多佛教經典及論著,是一個十分方便、寶貴的佛學資料庫。我認識了 Nanda法友之後,透過他訂正了幾條《維基百科》的詞條,也蒙他贈送不少珍貴而稀有的佛教書籍。去年在他協助之下,出版了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法句經 ---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這次,他接受我的邀請,再度協助編印此書,也讓此書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
蘇錦坤 2022/7/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