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佛經寫本的語言
在佛教界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佛教的經、律、論本來就是梵語。這跟美國人講美國話、墨西哥人講墨西哥話、巴西人講巴西話、西班牙人講西班牙話一樣,是「想當然耳」的常識。
辛島靜志指出,現今存世的梵文經典是「佛典梵語化運動」的產物。也就是說,這是從原先的語言透過「翻譯」或者至少是「轉寫」而成為「梵本」。
部分漢譯佛典存有對應經典,藉助「跨語言文本的比較研究」可以協助詮釋經文,釐清句讀。雖然如此,梵、藏、巴利文獻不見得在彼此歧異處就絕對比漢譯文本正確。
-----------
辛島靜志 Karashima Seishi,〈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2007,許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293頁。辛島靜志指出:「相當多的以『佛教梵語』書寫的現存主流佛教經、律以及早期大乘佛教著作,原來是以中世印度語流傳,而後逐漸『翻譯』成『佛教梵語』的。換句話說,這樣的『佛教梵語』典籍是若干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的梵語化的結果,伴隨著錯誤的逆構詞、添加成份和竄改插入。…另一方面,漢語翻譯,特別是那些完成於公元二至六世紀,時代遠早於許多現存梵語殘卷的翻譯,和可能提供有關佛教經典起源和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為了在這些主題上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我們需要把基礎放在漢、梵和(或)藏語文本的批判性的、中肯的比較上。」
-------
Norman(1997: 102) 提到巴利「正勤、正精進 sammappadhāna」,在對應的「佛教混合梵語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是「正斷 samyakprahāṇa」,可能是從中古印度-亞利安語(Middle Indo-Aryan Form ) 「samma-ppahāna」轉寫時產生錯誤。
-------
從以下幾段《雜阿含經》的翻譯,有時作四正勤,有時作四正斷,求那跋陀羅翻譯《雜阿含經》所依據的寫本,可能不是梵本,而是其他語言文本。
四正勤:
《雜阿含57經》卷2:「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CBETA, T02, no. 99, p. 14, a7-8)
《雜阿含75經》卷3:「四念處、四正勤」(CBETA, T02, no. 99, p. 19, c5)
《雜阿含263經》卷10:「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CBETA, T02, no. 99, p. 67, a29-b1)
-------
四正斷:
《雜阿含638經》卷24:「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CBETA, T02, no. 99, p. 176, c14-15)
《雜阿含646經》卷26:「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CBETA, T02, no. 99, p. 182, b19-20)
《雜阿含715經》卷27:「何等為精進覺分不食?謂四正斷」(CBETA, T02, no. 99, p. 192, b22-2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