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雜阿含926經》與《別譯雜阿含151經》--法友飛鴻 57

P1010946
 
Wildkid 提到...

師兄好
金剛經這些語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會不會跟增支部11集9經(雜阿含926經)有關,我也找了一些近代禪修老師有關無所緣禪修的講法好像也都是照著這經講的內容。

2013年4月25日下午3:33

Ken Yifertw 提到...

Dear Wildkid:

如上所討論,梵、漢《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55_25.html

兩句經文已經引出多種版本的討論了,更何況加上《雜阿含926經》與《別譯雜阿含151經》,情況會過度複雜。

就文獻學的立場來說,除非經文全段(一整段)完全相同,否則去牽扯阿含經典所教導的就是某部大乘經的教導。這是徒勞而無功咧!

至於《雜阿含926經》與《別譯雜阿含151經》的巴利對應經典到底是 AN 11.9 還是 AN 11.10,我再進一步檢討。

同時,《雜阿含926經》與《別譯雜阿含151經》這兩部經的漢譯狀況都不是很理想。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119926151.html

2 則留言:

Wildkid 提到...

感謝師兄說明

五蓋的內容末學一直不能搞清楚...

1.到底五蓋是就修定來談還是修觀來談?
就如同『法友飛鴻---49 阿那律的神通,應有深禪定,為何還受五蓋的影響?』
之前末學所問的一樣。

2.除了當時傳統婆羅門的禪修方式,佛陀也創立了佛教特有的禪修方式 (所緣不是禪相而是五蘊),還有十結的次序的問題,因此末學認為有些經典在談五蓋時並不是就修止禪來說,而是就修觀禪來說。

3.色四禪為支的超越,無色禪為所緣的超越,經典中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比丘再問....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

末學認為這經是在『比較』古印度當時流行的傳統禪修方法與佛教特有的禪修方式。真正消滅五蓋的禪修是觀禪的結果,而這樣的禪修者才能做到不取著於任何所緣境界。

後來有些禪修老師教所謂的『無所緣禪修』有可能是根據 sa.926 或其對應的增支部經典,連解釋的內容都跟經典提到的一樣,而且非常模糊或含糊,而且末學認為 sa.926 根本不是在講所謂的『無所緣禪修』,禪師教導的對象還是初學的禪修者,初學者心定下來都很困難,何況是無所緣的情況,那樣跟無明相應的捨心有什麼差別。(ps.觀禪是將定力導向於五蘊)

像這經跟 sn.22.59 無我相經一樣,在教義學上根本說不通。就如有些人得到『無我=不可控制』這樣的結論,
可是文獻學上顯然sn.22.59 才是原貌。兩者可能都有一段歷史背景被忽略掉了。

(ps. sn.22.59如果佛陀是在教導五比丘如何回應外道,教義學和文獻學都是說得通的,『無我=不可控制』這樣的結論是不通的。)


金剛經中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此處的相,末學理解成禪定的境界
如來是指緣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末學理解成
其心應無所住

這樣簡略的文句,真是每個人看了都各有一種理解 :p
(ps.末學沒根據看起來像而已)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我的幾位老師都有類似的看法:「五蓋不起即是定,或者非常鄰近於定(近行定)。」
 此處有相關的討論。不過,定是要修習,隨著自己修習的進展來發問,禪師一般都不肯預先告知前面的路況。所以多討論也無益。
 在無著比丘《念住》一書,「法念住」一開頭就談到觀五蓋,至於何時修觀、何時修定,我也不知道,我們都必須跟四念住的禪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