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集》(Sutta-nipāta)是巴利《小部尼柯耶》的第五部,內容共有五篇:
1. 〈Uragavaggo 蛇品〉
2. 〈Cūḷavaggo 小品〉
3. 〈Mahāvaggo 大品〉
4. 〈Aṭṭhakavaggo 義品〉
5. 〈Pārāyanavaggo 彼岸道品〉
漢譯只有支謙《佛說義足經》(CBETA, T04, no. 198, p. 174)相當於第四品〈義品〉,其他四品沒有完整的漢譯,但是在《法句經》(T210)、《出曜經》(T212)、《法集要頌經》(T213)、《大智度論》(T1509)、《瑜伽師地論》(T1579)都可以見到《經集》(Sutta-nipāta)的偈頌。
在漢譯《雜阿含經》(T99)、《大智度論》(T1509)、《瑜伽師地論》(T1579)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都明確指出所引的偈頌出自〈義品〉或〈彼岸道品〉,可見此兩篇相當古老。當代歐美佛教學者認為《經集》五品早先為各自獨立,五品結集成一書應該在《大義釋》與《小義釋》成書之後,而被收入《小部尼柯耶》。
目前《經集》的新漢譯有
1. 郭良鋆譯《經集》
2.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經集》,其中《犀牛角經》、《義品》、《彼岸道品》重譯於《大義釋》與《小義釋》,偈頌翻譯大不相同。
3. 達和法師譯《經集》
郭良鋆曾到錫蘭留學,據他書上所說,這本《經集》是他在學習巴利文獻的過程中,一邊聽老師講解,他一邊翻譯成中文。這本書翻譯得非常不理想,我想翻譯時他對佛教的教義並不了解,甚至對《阿含》與《尼柯耶》一無所知,所以使用的翻譯詞彙不夠精確,甚至誤解了一些偈頌。
老實說,比較理想的翻譯是像
Norman, K. R., (1995), The Group Discourses II, PTS, Oxford, UK.
他針對幾個巴利《經集》版本作校勘,並且比對《義釋 Niddesa》對《經集》的註釋,藉此更正或澄清《經集》的詞彙拼音與字義,並且以其本身數十年梵文、巴利文獻的研究為基礎(他除了著作此一範圍的專書以外,在學術期刊發表了近百篇的 Philology 學術論文),才進行翻譯。
此本巴利《經集》的英譯,稱為「經集 The Group Discourses II」的原因是,在此之前,他已經翻譯過一次《經集》,這是他對《經集》的第二個譯本。
相對之下,郭良鋆的《經集》譯本當然完全高攀不上是一本學術著作了,以這一譯本作為佛教入門書籍是帶有相當高的風險。
國內《經集》的譯本還有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的譯本,與法鼓山出版的達和法師譯本。元亨寺版基本上以日本《南傳大藏經》的《經集》為藍本,譯文並不通順,有時「詞不達意」,讀不懂譯文的意向。日本《南傳大藏經》約譯於西元1935年之後,距今已有七、八十年之久,有些註釋與譯語可能不合時宜。
達和法師的譯本,在校勘、註釋都不完備,單純的字句翻譯對讀者沒有多大幫助。在此向達和法師建議,與其只是翻譯字句,倒不如直接翻譯《大義釋》、《小義釋》,如此翻譯,讀者既讀得到經文,也讀得到註解。
基本上,《經集》的妥善譯本仍然是一個空洞,有待國內巴利學者煉石補天,來彌補這一兩千年佛教傳入漢地以來的遺憾。
====================================
以下引自高山杉〈新譯巴利《長部》雜談〉
《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11168/
以《南傳大藏經》第六卷所收巴利《長部》第一册(昭和十年[1935]六月初版)為例,譯者分別是荻原雲來(1869-1947,《須婆經》)、長井真琴(1881-1970,《阿摩晝經》與《究羅檀頭經》)、木村泰賢(1881-1930,《闍利經》與《布吒婆樓經》)、宇井伯壽(1882-1963,《梵網經》)、羽溪了諦(1883-1974,《沙門果經》)、赤沼智善(1884-1937,《摩訶梨經》)、山田龍城(1895-1979,《三明經》)、金倉圓照(1896-1987,《迦葉獅子吼經》)、花山信勝(1898-1995,《露遮經》)、久野芳隆(1898-1944,《種德經》)、坂本幸男(1899-1973,《堅固經》)和平等通昭(1903 生,《大本經》)。其中主要的譯者都在五十歲以上,書出版時已經成名。像荻原已經過了六十,和高楠屬同輩。長井、木村(時已去世)、宇井、羽溪和赤沼都年過五十,而且不是東京帝大的教授(長井、木村、宇井),就是大谷大學或京都帝大的教授(赤沼、羽溪)。山田、金倉、花山、久野、坂本和平等也都在三十五歲上下,金倉已是東北帝大教授。
=========================
以下引自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經集》,雲庵比丘尼譯。
本集為五品70經(若加上第五品之序偈及結偈,則有72經)1149偈(因163偈有三,實際上是1151偈)而集成的,是較少量的經偈。然,雖言經偈,非如《法句經》、《長老偈》等,唯偈頌之集成。第一品中之四經,第二品中之五經,第三品中之八經,合十七經是偈頌以外含有長行(散文),此等,於經首有「如是我聞」,保持和一般經典之同一形式。其餘五十五經,完全唯偈頌而成,此等,所見如《法句經》,從諸經中之德目,一偈一偈集錄出來比較少,大都是一經中之各偈有連絡,表示非於一時候之所說的。
在巴利三藏中有保存幾千之經數,言本集何故名為「經集」,其他經之集成,有附其各特定名稱,當有其特徵,但本集因為沒有此特徵,故唯被稱為經集之名吧!現在本書之註釋的序偈,覺音三藏言:「沒有其他特別名稱之相故,如斯得名為經集。」本集如斯無附特別名稱,集成雜多之經,名為經集是其他部派之雜藏中,想絕對沒有的。《經集》即南方上座部獨特之物,其集成想是屬於部派分裂以後的。此乃本集之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品第三經之各偈語句註釋之《義釋》(nlddesa)是巴利藏所獨有的,本集之集成,亦可得知是在《義釋》之後。即想《義釋》即是部派分裂後之作品,就不能不想本集是由《義釋》以後而集成的。不論如何,若《義釋》作成之時,現在之《經集》已經存在的話,《義釋》應該由本集之第一品、第二品開始註釋,而實際上唯本集的一部份,不從本集之順序以註釋也。
這樣,言經集之現在形狀之集成,雖屬相當以後之時代的,但其內容之構成以至諸經,其淵源是甚為古舊,幾乎所有之經,想其原形有部份是部派分裂以前的。這乃以本集之各經各偈比較梵文及漢譯等之部派文獻就可知道。繼承姊崎博士或奧多福蘭克之絕大努力:(M.Anesaki, The sutta–Nipata in chinese JPTS. 1907:M. Anesaki, the F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1908. p.9 ff;R.o. Franke, Die suttanipata Gathas mit ihnen paralleln, ZDMG. 1909; 1910; 1912)之跡,譯者(日譯者水野博士)於新探究之得,如由合舉附錄之對照表可知和本集有關係的他部派之經、偈有很多。
即於本集之七十經中,和其他部派之經差不多一致的,有三十一經,屬於同一本源是很明暸;又有某些類似關係的有三十經,除去重復的,兩者即有五十七經。又本集七十經中,於此經中,一偈亦沒有發見和他部派之文獻的相當偈之經--明顯地和他部派有關之彼岸道(波羅延)品中沒有相當偈九經除外--唯一之八的慈經,二之二的臭穢經,二之八的船經,二之一三的正普行經之四經而已。又於他部派之文獻,見和本集相當之偈,有:
《義足經》 236偈; 《瑜伽師地論》 33偈;《雜阿含經》 145偈;
《中阿含經》 30偈; Mahavastu 111偈; 《大智度論》 28偈;
《佛本行集經》 80偈; 《立世阿毘曇論》 28偈; 《有部律類》 49偈;
《四分律》 26偈; 《法集要頌經》 46偈; Lalitavistara. 17偈;
《出曜經》 44偈;《大毘婆沙論》 15偈;《法句經》 42偈
等,於此以外的不見於對照表。此等皆除去重覆之數,合此等之全體,除去重複的,實和本集偈相當的有五百七十餘偈,達到本集全部一千一百五十偈之半數。再加未發現的,想像他部派之文獻沒有現存之時,或許本集之各經各偈,想是很多和他部派有關係吧!這樣想的時候,本集之內容本身,不能不看為部派分裂以前已有之原形。如本集之《義品》、《彼岸道(波羅延)品》,其中之偈、經名或義品、波羅延之名,是引用相應部(S. II,p.47;p.49;III,P,9;P.12)增支部(A.I.p.133;p.134;II,p.45;III,p.399;p.401;IV,p.63f)律藏等(v,I,p.196;UD.p.59)的,於漢譯諸文化獻亦有此等之相當個處之存在,想其原形說不定可以溯至佛陀在世中。
其次,本集有古舊的淵源,是於本集的偈文中,普通與巴利文法不一致之古代吠陀語之文法,屢處被使用著,而且本集之思想內容,或於本集所表現比丘之日常生活,於佛教固定化以前,甚為朴素之處亦可知道的。
本集諸經,因為堆集如斯純朴之多的佛教思想,至後世《法句經》和本集中之偈,為佛教徒所愛好,見註釋諸書常常引用本集中之偈亦可知道。又見阿育王於婆浮羅之敕文中,鼓勵一般人普遍的讀誦之七種經典中的三種(Munigatha, Moneyasute,Upatisa-pasine)事實存在於本集中(一、一二,三、一一,四、一六)即知本集之諸經被珍重而廣大流通。
本集之羅馬字本,由好須黑如之校訂,於PTS 一八八五年出版,又再版於1893年,又安提先之新版,由 PTS 1913年出版,日本翻譯,以他為底本,歐洲語之翻譯,有:英譯V.Fausboll The sutta-niapata.SBE.X,part2.1881,2nd ed.1898,New ed.1924,德譯 K.E.Neumann:Die Reden Gotamo Buddhos ,aus der Sammlung der Bruch-stucke Suttamipato des palikanons.Leipzig 1905,2Aufl.1911(於後來 Reden Gotamo Buddho,s 之第四卷,)其他由英譯而德譯,亦有部份英譯、德譯等。於日本由立花俊道有(國譯大藏經、經部第十三卷、大正七年),由荻原雲來博士:(釋迦牟尼聖訓集、大東出版社、昭和十年)之日本譯本,本集於和譯時,以參考上述之歐和諸譯。本集之註解,有西元五世紀之覺音三藏的第一義明(paramatthajotika) suttanipata Commentary,ed.by H.smith 2vols.PTS.1916-1917出版,為本集讀解之不可缺的。又本集應參考的是小誦經的註解,(The Khuddaka-patha 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 Paramatthajotika I ed.by H.smith PTS.1915)及本集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品第三經解的大小《義釋》,於日本國譯而注意保持連絡義釋之國譯而譯出。
=========================
上文所引「元亨寺《經集》書中的『前言』」,似乎是從日文譯為中文,譯筆頗為「生硬」,例如最後一句「於日本國譯而注意保持連絡義釋之國譯而譯出」,就充滿日文氣息。
譯者應該聲明此文譯自何處,因為主持元亨寺《南傳大藏經》的吳老澤居士宣稱,元亨寺《南傳大藏經》是依據巴利三藏「譯為漢文」。如此則不該有如此多的日本學者的研究資訊。「譯文」稱「國譯」,是指原作者為日本人,而原文是日文。
此文提及的「阿育王法敕」提及七部經典,此七部經典是否都留存在世,各名稱又代表那一經典,仍然是證據相當薄弱的推論,不可當作定論。此篇法敕內容如下:
摩竭陀國之天愛王敬禮於僧伽,問候其少病時之樂住。諸大德,諸師知朕既對佛法僧有恭敬與信心,諸大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說,而且諸大德,今朕思惟:「如此正法得久住」而得指示如下:諸大德,此等之法門
1. 毗奈耶的最勝法教(Vinayasamukase),有學者稱此指的是『轉法輪經(《雜阿含379經》)』,而不是『毗奈耶(戒律)』。
2. 聖居經(Ariyavasani) ,增一阿含46.2經,AN 10.20,參考《雜阿含71經》
3. 當來怖畏經(Anagata-bhayani) AN 5.78, (增支AN 5.77~79),《T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十誦律》「佛告優波離。當來有五怖畏。今者未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五。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自不調伏。復度他出家受戒。是亦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比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當來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不調伏。復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二第三怖畏。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溉灌。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四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共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以前後著中。以中著前後。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是名法過毘尼過。毘尼過法過。優波離。是名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為五。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無欲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優波離。是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比丘尼相近。或犯大事捨戒還俗。優波離。是第二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要法。不能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說時。無憐愍心無愛樂心。如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隨世所欲有信樂心。說俗事時有愛樂心。是故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法滅。優波離。是第三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為衣食故。捨阿練若處。捨林樹下。入聚落中。若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求覓時擾亂。優波離。是名第四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CBETA, T23, no. 1435, p. 358, c26-p. 359, b15)
4. 牟尼偈(Muni-gatha)小部尼柯耶,經集蛇品第12章牟尼經(207~221)
5. 寂默行經(Moneyasute)小部經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羅迦經(679~723)
6. 優婆帝沙問經(Upatisa-pasine)小部經集第四品義品第16章[舍利弗經](955~975)
7. 羅侯羅經(Rahulovada)中部尼柯耶61經,中阿含經14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