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解釋「離身行」:
釋文: 謂斷除欲界煩惱,得色界之四禪果而遠離色身。成實論卷二(大三二‧二五三中):「離身行者,除欲界結,得四禪,故名離身行。」
《丁福保佛學詞典》:「身所行善惡之業也」。
這樣的註解對部分「阿含經文」並無幫助。
《雜阿含298經》卷12:「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CBETA, T02, no. 99, p. 85, a25-26)
《雜阿含298經》此處的「身行」可解釋為「身所行善惡之業也」。
《雜阿含568經》卷21:「出息、入息名為身行」(CBETA, T02, no. 99, p. 150, a24)
所以,「身行」是意指「從吸氣開始,到吸氣結束,到呼氣開始,到呼氣結束」,此一循環稱為「身行」。
《雜阿含803經》卷29:「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CBETA, T02, no. 99, p. 206, b1)
《雜阿含810經》卷29:「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CBETA, T02, no. 99, p. 208, a27-28)
這裡的「身行」,是指「出息、入息名為身行」。
因此,下面經文的次序是「誤譯」。
《中阿含211經》卷58〈3 晡利多品〉:「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CBETA, T01, no. 26, p. 792, a8-10)
正確的次序是:「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雜阿含568經》卷21:「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CBETA, T02, no. 99, p. 150, b20-21)
也就是說,入「滅盡定(nirodha-vedayita-samàpatti 。經中說 saññāvedayitanirodha )」,會先「尋、伺止息」,次「出入息止息」,最後是「受、想止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