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台語是否為古漢語---法友飛鴻 73

pict 186

Yifertw 仁者:

謝謝覆函,謝謝解答。

十幾年前曾經有南傳的漢人比丘問為何漢傳佛教的翻譯那麼奇怪,佛陀、迦葉...一點都不像巴利文的音。當時回答他,佛經是用古漢語翻譯,唐朝的國語是古漢語,類似今日的福建話。不過1994年在台灣竹東遇到一位法師,他說佛教是用河洛語即閩南語翻譯。

想請問居士:河洛語=閩南話?古漢語=河洛語?福建話=閩南語?

如果回答人家:類似今日的福建話。是否有誤?

1980之前常聽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中文廣播電台,有方言新聞時間,其中有閩南語新聞,有福建話新聞,福建話新聞若仔細用力聽配合華語新聞的理解是不難聽懂的,但是閩南語新聞就沒辦法了,那麼那個才是河洛語?

日語、韓語也有廣東話的詞音,這事也不明白。日語韓語與福建話相系可以理解,因為與古漢語有關係。廣東話也是古漢語的分支嗎?

法友

==================

濟仁者:

關於修證,我不敢多言。

如果有人問我:「台語是否為古漢語?」

我的回答為:「不是。」

古漢語有時間、地域之分。

時間有「商、周語」、「東漢、西漢語」、「兩晉南北朝語」、「隋唐語」、「北宋、南宋語」等等。

各個年代還有地域之分。例如商周時候的齊魯語和楚語不同,北魏時期、隋唐時期、南宋時期、清朝時期的洛陽語一定是各自不同。以我個人在中國的經驗,即使是「吳語」系統的「無錫話」、「常熟話」、「崑山話」、「上海話」也不能完全相通。所以,今天大家所說的「福建話」、「北京話」、「廣東話」、「無錫話」、「山東話」、「台灣話」等等絕對不會是古漢語。由此可見,所謂「河洛話、鶴佬話」只是一則「神話」。

關於台語,較妥當貼切的說法是:

「今日保存在台灣的『閩南語』在『平上去入四聲』、『與古韻書的吻合』、『東晉以前的史書、子書、詩賦出現的僻字』、『對照佛典翻譯詞彙』等等方面,比當今的『普通話』、『廣東話』更接近『古漢語』。」

相對來說,台語還保留漢賦、《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魏書》、《南史》之類的某些用字,這一部分用字有些是隋唐以後與今日各地方言、普通話已經不用的字音。

例如: 「踗」:敦煌遺書《伍子胥變文》:「慮恐此處人相掩,捻腳攢形而映樹」,蔣驥騁《敦煌文書校讀研究》認為「捻腳」應作「踗腳」,北宋《集韻》〈入聲帖韻〉作「踗,行輕也」,即「放輕腳步」。

在北宋《類篇》標音為「奴叶切」,這是和「聶、涅」同音的入聲字而讀作「niap, liap」,在台語「輕聲走、踮著腳跟走」為「liam1-kha1-poo7 」,版主認為應該寫作「踗腳步」,而念字如「思念 su1-liam7、捻香liam5-hiunn1、鯰魚liam5-ah-hi5」,「念、捻、鯰」都不是入聲字,依照形聲字的造字慣例來說,「踗」不會是「入聲字」,應以台語讀音為準。

請參考〈從古代典籍尋找台語的根源〉: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Yifertw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十月初參加馬大中文系的漢語講座會,得到一個消息:福建話(應當包含閩南語)保留很多先秦乃至周朝用語,比如煮食的“鼎”;廣東話則保留很多隋唐的習慣用語。只是詞彙的接納,離開秦帝國的統一語音距離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