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竹崎香光寺「嵌字聯」:
香生花獻如來佛;
光明心同玉鏡台。
以下引自《豆瓣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814410/
辛嶋靜志北大講座(2012-09-17)
来自: 酒药女佛(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2013-09-14 22:59:49
題目:《道行般若經》與「異譯」的對比研究
演講人:辛嶋靜志教授(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
主持人:段晴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時間:2013年9月17日(周二)上午10:00-11:30
地點: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學術報告廳(化學北樓一層)
主辦方: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演講人簡介:辛嶋靜志(KARASHIMA Seishi)先生,日本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1976-1994年先後在東京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以及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後)學習,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瑞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兼任教授、客座研究員。2012年於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做報告。2013年獲德國薩克森學士院Weller獎。主要著作:《〈長阿含經〉譯注》六册(合著)、《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之研究》、《正法華經詞典》、《妙法蓮華經詞典》、《道行般若經詞典》、《道行般若經校注》、《中亞出土佛教寫本:大英圖書館藏梵文斷簡》(第一册、第二册)、《大眾部出世間部律〈威儀法〉研究》。
內容概要:研究文獻學,尤其是研究佛教文獻學,最關鍵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獻比較。對比梵文、藏文、漢文等不同語言的不同文本可以使我們能够從不同角度發現新問題,從新角度理解和認識以往許多學者研究過的經典。對比漢文中不同譯者翻譯的同一佛典,即「異譯」,也有同樣作用。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有吳支謙、前秦竺佛念、後秦鳩摩羅什等所譯的「異譯」。支婁迦讖不精通傳統文言,因此在翻譯佛經時,無意中使用了當時的口語及俗語詞匯;出生在中國的支謙精通漢語文言,在很大程度上把支婁迦讖譯經進行了文言化;竺佛念基本上襲用《道行般若經》的讀法,僅更換了一些難詞及較老的用語。如果我們著眼於支謙、竺佛念等譯者是如何對支婁迦讖譯進行的修改,那麼我們就能够追溯到從東漢到晉代語言的變遷。
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76
=======================
另外有一種維度(dimention),是同一譯者在同一經典將同一梵文譯作不同詞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