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443:佛教經典的「開放編輯狀態」與「封閉定型狀態」


敬答:見勛長老尼
---------
諾曼博士的《佛教文獻學十講》第八章提到佛教經典編輯的「開放編輯狀態」與「封閉定型狀態」,可以先閱讀該章的內容。
本貼文此處會探討「所謂『第一結集』結集了什麼?」在此,要提醒讀者,這裡所提的主張跟各位原先被教導的『第一結集』,兩者都只是「一種說法」、「一種主張」,都必需補充細節、修正敘述,甚至面對完全不同的情節。簡單來說,各種主張都只是「說帖」、「設想的情節」,都不是定論。
如同見勛法師所講解的:
「在第一結集之前,即有經律的編輯、傳誦;在第一結集之後,仍然有經律的編輯、傳誦,這是一個漫長而經年的過程。」
所以,一般讀者不該有「第一結集之前沒有經律」的想法,也無須假設「在五百羅漢第一結集之後,經律已經定型,不容增刪」。
那麼,「第一結集」增添了什麼?固定了什麼?所謂「阿難於眾前誦修多羅,經大眾同意」,這是「固定單經的內容」?這是「固定個別《尼柯耶》(或《阿含》)的內容」?
這樣的「第一結集」對後代各個佛教部派的經、律有何影響?
---------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我們檢視現存經、律、論三藏的現況。
1. 我們先看巴利《阿毘達摩》所包含的七論。巴利《阿毘達磨》七論的第五本論書《論事》,傳說是阿育王時代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於主持「第三結集」之後所撰,我們可以將此部《論事》的年代暫定為西元前270年。也就是說,至少《論事》一書不是在部派尚未分裂之前的「第一結集」所集,《論事》談到部派之間的不同意見,代表是部派分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所成立的。
其次,漢譯論書與巴利《阿毘達摩》七論不同,如果「第一結集」已經集結了論藏,我們必需回答為何產生如此劇烈的差異。
------
2. 其次,我們看巴利《小部》。
《小部》第十經《譬喻》(10. Apadāna)和第十八經《彌蘭陀王問》(18. Milindapañha)都提到《論事》,也就是說,巴利《小部》遲至西元前270年仍在接受新的資料誦入,未完全進入「close」狀態(「封閉定型狀態」)。
覺音論師的註釋書提到「長部師的說法(dīghabhāṇakā vadanti. )」為《小部》放在《阿毘達磨》內。(imaṃ tantiṃ saṅgāyitvā "khuddakagantho nāmāya"nti ca vatvā "abhidhammapiṭakasmiṃyeva saṅgahaṃ āropayiṃsū")。
後面補充了「中部師 Majjhimabhāṇakā」的說法:「《行藏》、《佛種姓經》諸如此類,共同名為《小部》典籍,被收納在《經藏》中。」
這也是《小部》的內容與歸屬未定的歷史痕跡。
3. 佛尚未入滅之前,僧團即奉行半月半月誦戒,那麼說「第一結集」集結了律藏,是什麼意思?
4. 經藏方面,我在下面這一支影片已經有很多解說了,請自行前往參考。現存經典顯示,一些《中阿含》的對應經典位於巴利《增支部》,而一些巴利《中部》的對應經典位於《增一阿含》。
有些學者主張,在經典進入「封閉定型狀態」之前,有一個共有的「經典庫」,在依照「四部、四阿含」的原則編輯時,有些部派將某幾組經典編入「中部、中阿含」,另外的部派卻將這幾組經典編入「增支部、增一阿含」。這也表示,如有「第一結集」發生,當時參與「第一結集」的僧眾,並未確立「四部、四阿含」各自的內容。
----------
釋見勛
謝謝分享。這個觀點很好:一般讀者不該有「第一結集之前沒有經律」的想法,也無須假設「在五百羅漢第一結集之後,經律已經定型,不容增刪」。
其實,佛教經典的「開放編輯狀態」與「封閉定型狀態」,不是小題目呢~學者間也是有各種不同「設想」,企圖還原早期佛教經典發展史,但還沒有定論。或許可考慮如何化繁為簡來探討這個題目。
----------
Yifertw
 謝謝,也歡迎長老尼留言指教。
長老尼的教學影片旨在嘉惠初學,所以是一支傳遞正確觀念的影片;由於對象與片長的限制,當然無法照顧到各類佛學程度不同的法友,所以,這已經是相當傑出的教學影片。
雖然如此,「批判的、思辨的」佛教(Critical Buddhism)是學佛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我只是「假會、裝會」地提出不同的見解,提醒「老參」:「在各個教導之後,還有向上一路」。
請長老尼恕我胡言亂語。
----------


1 則留言:

没——问题 提到...

"3. 佛尚未入滅之前,僧團即奉行半月半月誦戒,那麼說「第一結集」集結了律藏,是什麼意思?"

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半月所誦的只是戒條(戒本),這甚至在佛制戒未完之時就可以開始實行,只誦當時已訂立的內容即可。而律藏的結集,是對戒條的解釋性內容,包括制戒因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