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雜阿含345經》所說,這是出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阿逸多的問偈是1038頌,世尊的答偈是1039頌。
可是,至少從字面的意義看來,世尊的答偈(1039頌)並未解答「阿羅漢」與「有學」的定義和差別。
於是,《雜阿含345經》和對應的《相應部12.31經》就像註解一樣,解釋「阿羅漢」與「有學」的定義和差別。
---------
這一經也留下一個問題:
如果在「第一結集」才結集了《雜阿含經》和《相應部》,那麼,參與結集的僧眾怎麼知道有《波羅延耶》(《彼岸道品》)這一部經的存在?
面對這一疑問,我們至少可以有兩個「說帖」:
1. 在「第一結集」之前,就有個別的經典存在,「第一結集」是將個別的經典「固定」成四阿含或四尼柯耶的篇章。
2. 「第一結集」時,只有偈頌存在,並無《波羅延耶》(《彼岸道品》)的名稱,是後人將《波羅延耶》(《彼岸道品》)的經名,在「第一結集」之後,補充訂正進去。
這兩個「說帖」各有那些問題?
於是,《雜阿含345經》和對應的《相應部12.31經》就像註解一樣,解釋「阿羅漢」與「有學」的定義和差別。
---------
這一經也留下一個問題:
如果在「第一結集」才結集了《雜阿含經》和《相應部》,那麼,參與結集的僧眾怎麼知道有《波羅延耶》(《彼岸道品》)這一部經的存在?
面對這一疑問,我們至少可以有兩個「說帖」:
1. 在「第一結集」之前,就有個別的經典存在,「第一結集」是將個別的經典「固定」成四阿含或四尼柯耶的篇章。
2. 「第一結集」時,只有偈頌存在,並無《波羅延耶》(《彼岸道品》)的名稱,是後人將《波羅延耶》(《彼岸道品》)的經名,在「第一結集」之後,補充訂正進去。
這兩個「說帖」各有那些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