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蘇錦坤,〈《佛教文獻學十講》書評〉,《中外論壇》2022年第3期,249-260頁。


陳世峰、紀贇合譯的《佛教文獻學十講》,英文原著的書名為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The Bukkyō Dendō Kyōkai Lectures”,譯者翻譯為「佛教研究的文獻學途徑」作本書的副標題。
原著作者 Kenneth Roy Norman 諾曼博士(K. R. Norman, 1925-2020) 於1994年擔任講座教授時,環繞「佛教文獻學」的主題作了十場演講,事後他將演講內容略加修訂而結集成書出版。他是「中古印度-雅利安語(MIA, Middle Indo-Aryan language)」及「佛教文獻學」領域的偉大學者,其研究範圍也涵蓋耆那教研究與「阿育王法敕 Aśoka Edicts」碑銘;他論著的特點是純粹從文獻資料以語言學和語源學的方法梳理出佛教經典的「正確字義與詞性」和「早期面貌」。
即使作者諾曼博士自稱是「不懂佛教的文獻學者」,當代的著名佛教學者與現任巴利聖典學會會長 Rupert Gethin 給亭(1957-)在悼念他的文章說:「所有研究中古印度文本的學者都會長久地感念他在此一領域的貢獻。」
作者宣稱此書的對象是佛學研究與佛教文獻學領域之外的一般讀者,本書出版之後,普遍被佛教學者當作入門書與必修書,同時也強力推薦給關心佛學研究與佛教文獻學的同學閱讀。雖然如此,此書畢竟是英文,書中又引述數量龐大的初期佛教術語、佛教文獻學歷史與相關議題,對於佛典英語較為生疏的讀者,無疑是一堵難以攀越的高牆,障礙讀者掌握各章的要領。
幸而陳世峰與紀贇兩位佛教文獻學學者攜手合作,兩位譯者的翻譯清晰而精準,譯筆通順流暢,讓讀者閱讀起來毫無晦澀窒礙之苦,既能快速認識佛教文獻學知識,從文獻學角度反思佛教文獻的傳播與相關的經典知識,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是一本賞心悅目、刺激思維、增廣佛學知識的好書。
------
諾曼曾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舉行了一系列演講。此一演講共分十講,主要是從一位「佛教語言文獻學家」的角度來談佛教研究的一些重要問題。這些演講內容,後來結集成本書。作為一位「佛教語言文獻學」最為頂尖的學者,諾曼試圖將本領域之中極為深奧的問題,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向「普通讀者」作一番細緻入微的闡述。
在這十講之中,諾曼教授談了如何從語言文獻學角度來看待佛教起源的一些重要問題,側重於書面文字書寫之前、以口誦傳的佛教文獻,並指出這種傳統對後世佛教文獻形成的重大影響。諾曼還在演講中談到了佛教與各個印度區域方言之間的關係,以及歷史上的佛陀究竟講述何種方言這一類問題的學術研究情況。其後繼續討論了佛教文獻的寫定及梵語化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各種文獻的扭曲,通過各種精細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這些文獻錯誤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
可以說,《佛教文獻學十講》雖然是一部概論性的普及讀物,卻提供很多資訊,是一部真正的「大家小書」。
https://www.academia.edu/88518004/_%E6%9B%B8%E8%A9%95_%E9%99%B3%E4%B8%96%E5%B3%B0_%E7%B4%80%E8%B4%87%E7%BF%BB%E8%AD%AF_%E4%BD%9B%E6%95%99%E6%96%87%E7%8D%BB%E5%AD%B8%E5%8D%81%E8%AC%9B_%E4%B8%AD%E5%A4%96%E8%AB%96%E5%A3%87_2022%E5%B9%B4%E7%AC%AC3%E6%9C%9F_249_260%E9%A0%81_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