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認為「菠菜」古名「波棱菜」,台語或稱「波棱仔菜」,寫作「飛龍菜」是民間俗寫。
《萌典》提到「菠菜」:「植物名。藜科菠薐屬,二年生草本植物。葉略呈三角形,根部紅色,葉嫩綠,有甜味,含有豐富的鐵質。可供作蔬菜食用。亦稱為「菠稜菜」、「飛龍菜」。」(https://www.moedict.tw/%E8%8F%A0%E8%8F%9C)
「飛龍菜」應該是「波棱菜」的俗寫,類似台灣餐館習慣將「萵苣、萵仔菜」寫作「A 菜」。
比較詳盡的記錄是《本草綱目》,至於《維基百科》所引(「菠薐」係源於古國名palinga,即今尼泊爾),此一說法恐怕有問題,我在佛教文獻查不到類似「尼泊爾古國名palinga」的敘述,需再斟酌。
《本草綱目》27卷〈菜部〉:「
慎微曰︰「按劉禹錫《嘉話錄》云︰『菠,種出自西國。有僧將其子來,云本是頗陵國之種,語訛為波棱耳。』
時珍曰︰「按《唐會要》云︰『太宗時尼波羅國獻波棱菜,類紅藍,實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方士隱名為『波斯草』云。」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F%A0%E8%8F%9C):
「菠菜於7世紀左右由尼婆羅傳入中國,古代稱「菠薐菜」(「菠薐」係源於古國名palinga,即今尼泊爾);在潮汕地區,因「菠薐」音近「飛龍」而被訛為「飛龍菜」」
《正法眼藏》卷1:「曰。園蔬枯槁甚。擔水潑菠薐。」(CBETA, X67, no. 1309, p. 570, c1 // Z 2:23, p. 15, c4 // R118, p. 30, a4)
《宗鑑法林》卷51:「師曰菠薐好煑羮」(CBETA, X66, no. 1297, p. 586, c17 // Z 2:21, p. 321, c4 // R116, p. 642, a4)
《太平廣記》菜之菠薐者,本西國中有僧,自彼將其子來。如苜蓿、蒲萄,因張騫而至也。菠薐本是頗陵國將來,語訛耳,多不知也。出《嘉話錄》 (http://ctext.org/taiping-guangji/411/boleng/zh?searchu=%E8%8F%9C%E4%B9%8B%E8%8F%A0%E8%96%90%E8%80%85%EF%BC%8C%E6%9C%AC%E8%A5%BF%E5%9C%8B%E4%B8%AD%E6%9C%89%E5%83%A7%EF%BC%8C%E8%87%AA%E5%BD%BC%E5%B0%87%E5%85%B6%E5%AD%90%E4%BE%86%E3%80%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