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佛教術語 (13) --- 楗椎、楗稚、打板

1066

剛參加佛教社團,勤跑寺院時,就聽到一句台語「打板不相等 phah-pan2-bo5-sio1-tan2」,意思是「聽到打板的聲音,就該進『五觀堂』用餐,時間一到,就開動用餐,不會等人到齊才開始吃飯」。

其實,這個「板」,有一個正式的術語叫「犍椎、楗椎」,這個字的部首有時寫作「牛」,有時寫作「木」,基本上是梵文「犍椎 Ghaṇṭikā(Ghaṁṭikā),Ghaṇṭā(Ghaṁṭā)」的翻譯。

這是翻譯術語上的「合璧詞」,「犍」用來翻「Ghaṇ」(如同「犍陀羅」用來譯「Ghāndhara」),「椎」用來指「形似木槌」的敲擊棒。

其實,更有可能是「犍稚」(純粹音譯),被訛寫作「犍椎」。在印度,鳴「犍稚」用以集僧眾。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4:「應打犍稚集僧」(CBETA, T22, no. 1421, p. 96, c20)

《十誦律》卷39:「諸比丘為布薩故打犍稚」(CBETA, T23, no. 1435, p. 285, a28)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8:「鳴犍稚眾集已」(CBETA, T24, no. 1453, p. 488, b13-14)

-----

在使用台語的佛教寺院裡,不用「楗椎、楗稚」的稱呼,而是用「打板」。我參訪過的寺院有時並存兩種「打板」,一種是作成魚形狀的,正式作「上堂、集眾、迎法師」的訊號;同時還有一種為香積、廚房執事所用的「打板」,也就是台語所稱的「打板不相等 phah-pan2-bo5-sio1-tan2」,意思是「聽到打板的聲音,就該進『五觀堂』用餐,時間一到,就開動用餐,不會等人到齊才開始吃飯」。

其實,這個「板」,有一個正式的術語叫「犍椎、楗椎」,這個字的部首有時寫作「牛」,有時寫作「木」,基本上是梵文「犍稚 ghaṇṭikā(ghaṁṭikā), ghaṇṭā(ghaṁṭā), ghaṇṭī」的音譯。
也就是說,因為是一個木板加上一根「小木槌(椎)」,所以將音譯「犍稚」寫成「楗椎」。其實,形器上,有時僅是一根木條敲打一塊木板,不是非得有一根「槌」不可。
有時,這也是指一種小鈴,為法器的一種。
--------
《巴漢詞典》
Ghaṇṭā, (梵ghaṇṭā),【陰】小鈴,小鐘,寶鈴,打木,犍椎,犍槌,犍遲,健稚,鐸,鼓。
yāmaghaṇḍikaṁ koṭṭetvā, 打板,敲打木塊作為報時、集眾。(一夜有三個時分(yāma))。
-----------
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
ghaṇṭī:ghaṇṭā f.鐘,打木,揵稚。
------
《增壹阿含32.5經》:「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CBETA, T02, no. 125, p. 676, c2)
《增壹阿含47.8經》:「是時,世尊即告阿難:『速打揵[20]椎,諸有比丘在祇洹精舍者,盡集普會講堂。』」(CBETA, T02, no. 125, p. 783, c13-14),[20]椎=唯【宋】,=稚【元】,=推【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