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佛教社團,勤跑寺院時,就聽到一句台語「打板不相等 phah-pan2-bo5-sio1-tan2」,意思是「聽到打板的聲音,就該進『五觀堂』用餐,時間一到,就開動用餐,不會等人到齊才開始吃飯」。
其實,這個「板」,有一個正式的術語叫「犍椎、楗椎」,這個字的部首有時寫作「牛」,有時寫作「木」,基本上是梵文「犍椎 Ghaṇṭikā(Ghaṁṭikā),Ghaṇṭā(Ghaṁṭā)」的翻譯。
這是翻譯術語上的「合璧詞」,「犍」用來翻「Ghaṇ」(如同「犍陀羅」用來譯「Ghāndhara」),「椎」用來指「形似木槌」的敲擊棒。
其實,更有可能是「犍稚」(純粹音譯),被訛寫作「犍椎」。在印度,鳴「犍稚」用以集僧眾。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4:「應打犍稚集僧」(CBETA, T22, no. 1421, p. 96, c20)
《十誦律》卷39:「諸比丘為布薩故打犍稚」(CBETA, T23, no. 1435, p. 285, a28)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8:「鳴犍稚眾集已」(CBETA, T24, no. 1453, p. 488, b13-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