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主按語:
當代法師不高聲頌揚,而肯冒大不韙評摭印順法師者人數不多,較著名者為觀淨比丘、如石法師,至於隨佛比丘的論點則少人提起。
隨佛比丘立足「阿含、尼柯耶」文獻,而印順法師則宗「龍樹學」,雖重視阿含教義,並不獨尊「阿含、尼柯耶」文獻,這是兩人的差別處。
在菩提比丘訪問隨佛比丘時,版主我曾充當司機兼臨時侍者,距上次見到隨佛比丘已近十年。
===============
隨佛法師《相應菩提道次第》「前言」
...
佛法的傳承,從佛陀至今已有二千五百餘年,經過漫長歲月的傳佈及發展,佛教不僅發展出許許多多的教派,也出現許多佛陀未曾提倡過的思想。雖然這些後世的新教說,豐富了佛教的世界,滿足了佛教教派的發展,回應了世俗信徒的熱情與需要,同時也讓佛教得以發展成普世的信仰。然而,佛教卻在求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改變了佛陀教說的原貌,成為一種適應世俗需求,純以信仰、善功、道德、哲思理論及宗教服務,作為教化主要項目的世俗宗教教派。在此之下,現實的佛教形態作為維護社會安定的支柱,以及維持教派的基本生存而言,是有著可貴的貢獻與可觀的利益。然而,對於顯現佛陀的真實教導、直向無上菩提而言,則有所不及。 此一問題的真正原因,不全然是教派的責任,主要是教法傳承的問題。教法的傳承,影響了教徒的思想與行為,進而影響教團的發展,而教團的發展又再推廣傳承的教法,遂成為教法、教徒、教團結合的教派。因此,教法的傳承是否確當,即間接或直接影響佛教全體。
近代華夏佛教的發展,主要有兩大路線,一是人間佛教, 二是原始佛法。前者肇始發展於七十餘年前,主要是為了走出隋、唐以來,日趨鬼神化、遁世、庸俗化的佛教發展,於清末、民初之際,佛教已近乎全面沉淪,此事引起佛教有識之士的覺醒,故而揭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的序幕。當中主要的推手有二位,一是民國初年首先揭竿而起的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主張佛教之教理、教制、教產革命,繼之者則是近代漢傳菩薩道的大德一一印順法師,提倡「人間佛教」宣揚初期大乘「緣起性空」的般若學,以「遠續阿含,近宗般若,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為思想、精義,成為近代人間佛教的思想指導者,而其門生與信從者,多是近代佛教的知識菁英。
印順法師的貢獻是可貴的,不僅引領現代佛教知識青年,認識佛教思想傳承的演革,更建立以可信之佛教史觀為基礎,作為判攝、抉擇教法的方法學,使得現代的佛教,在修學方法與認識水平上,都向前跨一大步。除此以外,印順法師以誠信的態度,不僅接受西方學界對印度佛教歷史的考證結果,坦誠的承認佛陀教說的真實傳誦,在於初始結集而成的「阿含」,而不是出於日後修行人所自行創造、新增的菩薩道典籍。雖然此一事實早已卓然顯現於世,但對漢傳菩薩道的學人而言,終究是難以接受與承認、面對的現實。除了現實的宗教利益以外, 還需面對信眾的質疑與個人地位的動搖,以及來自教界的排斥和傷害。試問:有多少學人能為法,而大勇無懼的面對萬人所指?由此可知,印順法師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大德。
然而,印順法師雖承認「阿含」的地位,但印順法師的主張,終究在於後世所出的「般若」,而以「依義不依語」 的「詮釋學」,廣義的將「緣起性空」的般若、中觀思想,會通於「緣生『故』無常、苦、非我我所」的「阿含」。雖然此一「詮釋」,實則不合於「阿含」的思想,但印順法師以此「詮釋法」,為出於後世之「般若」,尋覓一入於佛門的基礎,以求免於系出無門的質疑。同時也依於此說,對後期菩薩道中,「常、樂、我、淨」之「如來藏」思想,提出「既非佛說,亦不合佛法」的質疑與駁斥。印順法師採行承認與認同「阿含」的地位,兼以「依義不依語」的「詮釋學」,再會通「般若」於「阿含」,透過此一「詮釋」,使「般若」在現代佛教史學界的質疑下,成為既尋求立於佛陀之門,且破於後期菩薩道的「雙面論述」。如此,達其以正統佛法之「阿含」,作為教理根據及助力,論破隋、唐以來,聲勢浩大之「如來藏」思想,又復以「即空如幻」之「空」義,隔「阿含」於世外,故得以日漸卓立、發展於世。印順師亦因此,而成為現代漢傳菩薩道之思想領航者。
...
《相應菩提道次第》电子版:http://www.studyres.com/fo/xyptdcd.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