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闍梨與和尚


1. 闍梨
《一切經音義》卷21:「闍梨(具云『阿闍梨』,此云『軌範師』,謂與弟子為軌則師範。然有五種闍梨:一羯磨、二威儀、三依止、四受經、五十戒闍梨。西域又有『君持闍梨』也)。」(CBETA, T54, no. 2128, p. 439, c6-7)
《一切經音義》卷13:「阿遮利耶(梵語也。唐云『軌範師』,或云『受教師』,舊曰『阿闍梨』,訛也)。」(CBETA, T54, no. 2128, p. 384, a23)。
這個字是 ācariya(巴利)、(梵文ācārya),意思是老師,教你經、律的老師。其實翻譯作「阿遮利耶」或「阿闍梨」的音並未差很多,僅是最後一音節的「-a, -ya」是否譯出而已。
古漢語「遮 lia1, tsia1」、「闍、者 tsia2」,由於印度語系語言無「平、上、去、入」之分,音譯作「遮 、闍」並無差別。(本文音標均用「台羅標音」)。
另外一說,梵文ācārya 在于闐寫作、讀作 āśāria

在唐朝之後,「闍」字由「者」的讀音轉為「都、督」的讀音,於是後代章回小說將「闍梨(者離)」讀作「闍梨(督離)」,又謔稱為「禿驢」,真是罪過。
2. 和尚。
教師、老師,除了「ācariya(巴利)、(梵文ācārya)」之外,也用「upajjhāya(巴利)、(梵文 upādhyāya)」,兩字的字義差異不大。
此字的完整音譯唯「鄔波遮耶」。
《唐梵兩語雙對集》卷1:「和尚(◇(u) ◇(pā) ◇(dhya) )」(CBETA, T54, no. 2136, p. 1243, c8)
音譯可以分為兩類:
2.1 和尚、和上
2.2 和闍、烏社、和社

2.1 顯示原字,尾音有鼻音。
2.2 顯示原字,尾音為 -ia

演變可能是這樣:
「upajjhāya(巴利)、(梵文 upādhyāya)」在犍陀羅語為 vajāya,
在和闐「吐火羅語 Tocharian」演變為「*waja」。
(帖主:*vasia(?),va 音譯作「和」,為常見的翻譯慣例,-sia 正是「社」的讀音。
在在和闐「吐火羅語 Tocharian」也可能演變為「*vasian, *vasiaṃ」,因而將最後一音節翻譯成「上」。今日台語讀作「想 siunn7」。
-----
《一切經音義》卷47:「舊云『和上』,或云『和闍』皆于闐等諸國,語訛也。」(CBETA, T54, no. 2128, p. 619, b11)。
《一切經音義》卷22:「和上(案: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地耶』,然其彼土流俗,謂和上『殟社』,于闐、䟽勒乃云『鶻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舛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云『近』也,『地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為弟子親近習讀之者,舊云『親教』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441, b14-15)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3:「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䭾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CBETA, T54, no. 2125, p. 222, a3-4)。
《宋高僧傳》卷3:「如梵云『鄔波陀耶』。疎勒云『鶻社』。于闐云『和尚』。」(CBETA, T50, no. 2061, p. 723, c21-22)
-------
復旦佛學青年講壇 〈潘濤:吐火羅研究近況和評述〉 (請讀者從影片25分25秒看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