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正念」與「正知」


吳老擇教授經文時說:「sampajānamusā」為「sampajāna-musā 謊言」,雖然大家較熟悉的「sampajāna」是「正知」,這裡的字義是「故意的」,所以這是「故意說謊」而非「無心說錯」。 菩提比丘譯為「a deliberate lie 蓄意的謊」。莊春江老師譯作「故意說謊」,《增一阿含11.7, 11.8經》作:「便於大眾中而作妄語」(CBETA, T02, no. 125, p. 566, c26-27)。 似乎沒有人在此出差錯。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BdJuHu9U8f42P5ChTsDP5gaPEdtEMyJEXcaWXMiZWsCYpJ4uJjaHLdJwtEt745EPl&id=100016840620268
------
「正念」為 Sammā-sati,這是「八正道」的一支,意為:
《雜阿含623經》卷24:「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CBETA, T02, no. 99, p. 174, a16-20)。
也就是說「四念住為『正念』」。
那麼,上述經文中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正智正念」是什麼意思?
-------
《雜阿含606經》卷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CBETA, T02, no. 99, p. 171, a4-7)
《雜阿含606經》的「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就是《雜阿含623經》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古代抄錄經文,經常「智」、「知」混用。
《雜阿含606經》的對應經文為《相應部47.2經》,相當於「精勤方便,正念正知」的用字是「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ātāpī 熱心的、奮發的」翻譯作「精勤方便」,因為古代漢譯的「方便」兩字也有「勤奮」的意思。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icMssaQo2HEkCGYtryL6qyXqG9qMoUBSjhG8AZWWDnjC9pZP1ZZArmGRPTqZPoeBl&id=100016840620268
------
「正知」是「sampajāna」,這是指「深刻而具分別力的『知』」,英文巴利字典似乎更注重在「full attention 全心全意的注意」,而比較少(或者甚至沒有)「知道、明白」的字義。
-----
該處的「正念」是「satimā」與八正道的「sammā-sati正念」是不同字,應該翻譯作「具念、念現前、安住於『念』」比較不致於混淆。
「satimā」除了翻譯作「具念」之外,也解釋為「純然的注意 bare attention」。
這是類似下一偈頌的教導:
《雜阿含312經》:
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CBETA, T02, no. 99, p. 90, a11-16)。
對應經典為《相應部35.95經》:
《相應部35.95經》:「摩羅迦子!汝於法見聞感識,見者即如所見,聞者即如所聞,感者即如所感,識者即如所識。」(CBETA, N16, no. 6, p. 97, a4-5 // PTS. S. 4. 73)
Ettha ca te, mālukyaputta, diṭṭhasutamutaviññātabbesu dhammesu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ṃ bhavissati, mute mutamattaṃ bhavissati, viññāte viññātamattaṃ bhavissati.
菩提比丘解釋道:
「對所見的色而言,眼識僅覺察到色。因為眼識於色僅見到色,而不是其他的諸如『常』...等。其他類型的識也是如此,僅是『所見』。或者換句話來說:『見僅是見』是眼識,也就是於色感知色。『僅僅』表明『界限』(mattā ti pamāṇaṃ)」。『僅僅』是『所見 the seen』。如此,心(the mind)為『僅是見』。(全句是:thus "merely the seen," (an attribute of) the mind.)。其意義為:「此時心僅是眼識」。這代表著「眼識於所見的色不起貪、瞋、癡」。所以,心僅為「無貪、瞋、癡」的「眼識」。於此,我將以「眼識」為界限。我將不超越此界限而讓心起貪、瞋、癡。於所聞、所覺(muta)也是如此。
『所知 the cognized』是意根所注意到的對象。於此『所知』僅僅為此『所知』,此一『注意 adverting』為界限,當此一『注意 adverting』為「無貪、瞋、癡」,我將令此心以「注意」為界限。我將不超越此界限而讓心起貪、瞋、癡。」
-------
本文僅就「字義」的澄清,「正念正知」是「念住修行」的基本,如要在「念住修行」中行持,請在內觀禪師教導下修習,帖主不是禪師。
進一步的簡短解說請參考:
菩提比丘著,溫宗堃等翻譯,〈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福嚴佛學研究》第九期 1-22頁,2014年四月。
更完整的介紹,請參考: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著,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陳布燦、王瑞鄉翻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2013年元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