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長部2經》:labuja 麵包果




莊春江老師《長部2經》:labuja 應該翻譯作「麵包果」而不是「波羅蜜」
------
《長阿含27經》卷17:「猶如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彼[19]已無力答我。」(CBETA, T01, no. 1, p. 108, c13-14),[19]已=以【宋】【元】【明】。
對應的《寂志果經》卷1:「譬如有人問奈何類,以瓜答之,問瓜以奈答之。不蘭迦葉亦如是也,」(CBETA, T01, no. 22, p. 271, c3-5)。
一般而言,古譯佛典「奈」是指「amba 芒果、柰」,如《長阿含2經》卷2:「名[16]菴婆婆梨」(CBETA, T01, no. 1, p. 13, b20),[16]~Ambapālī.。此處「菴婆」是「芒果 amba」,「婆梨」是「保護者(被保護者) pālī」,與「梨子」無關,「菴婆婆梨」可能是「守護芒果林者的女兒」或「被芒果林保護的女孩」,比較可能是第一項。
元亨寺版《長部2經》卷2:「猶如,問菴羅樹之果實,而答以羅孛闍(麵包樹)果。問羅孛闍樹之果實,而答以菴羅樹果。」(CBETA, N06, no. 4, p. 61, a3-4 // PTS. D. 1. 53)。
莊春江老師的翻譯為:
「像這樣,當末迦利瞿舍羅被詢問直接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回答我輪迴淨化。大德!猶如被問到芒果,卻解答波羅蜜果,或者,被問到波羅蜜果,卻解答芒果,同樣的,大德!當末迦利瞿舍羅被詢問直接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回答我輪迴淨化。」

巴利《長部》經文提到的是「amba」和「labuja」。
雖然水野弘元解釋「labuja」為「波羅蜜果」,但是,此已被更正為麵包果。不管是「波羅蜜樹、波羅蜜果」或「麵包樹、麵包果」都可以在台灣觀察到,大型超市甚至還賣「波羅蜜果」,讀者可以自行觀察其差異。
麵包果照片引自《維基百科》(麵包樹的果實很像「菠蘿蜜」水果,但是體積較「菠蘿蜜」小,大約是一個手掌大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B5%E5%8C%85%E6%A8%B9
「波羅蜜果」照片引自《維基百科》(形狀像「冬瓜」,長條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F%A0%E8%98%BF%E8%9C%9C
Labuja,【陽】 麵包果(一種高的喬木 (Atrocarpus altilis),它很可能原產於馬來西亞,而現在以栽培和逸出植物廣布於熱帶地區,結面包果,樹皮含堅韌的纖維,當地用作織布和生產可用的木材以及一種黏性物質,用於堵縫和作一種膠水或粘鳥膠)。(p27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