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也奇怪,對「大雄寶殿」 四字的起源倒是少人推求。
同學說「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這頗令我迷惑?「大雄寶殿」 四字起自何時呢?這也不難,只要將「大雄寶殿」 四字輸入CBETA《大正藏》搜尋,發現只出現一次在: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3:「永樂初奉詔校大藏經,預修會典,已而住持上海廣福講寺,遷松江普照,大開法席一十三載,建『大雄寶殿』。」(CBETA, T49, no. 2038, p. 942, c28-p. 943, a2)。
也就是說,除了明朝永樂年間的這一則紀錄,整部《大正藏》沒人提到「大雄寶殿」 四字。
擴大搜尋範圍,我們可以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找到紀錄,可以溯源到宋仁宗天聖年間,在此之前,是否有寺院稱某棟建築為「大雄寶殿」 ?可能有,但是,以文獻紀錄來說,是「沒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101卷,有「大雄寶殿」 四字的解說。這是小學生「看圖說話」、「望文生義」,不可信從。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902卷,《方輿彙編》〈職方典〉
明心院
在第十一都白沙。宋開寶三年,僧志明建;天聖間,仁宗賜御書「大雄寶殿」 四字。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101卷,《方輿彙編》〈山川典〉
宋天禧初,真宗夢游以飛白書「游龍禪寺」四字賜之。寺僧表求舊額,改曰「金山龍游禪寺大雄寶殿」。
按天下叢林正殿咸稱大雄,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寶者「乃三寶」也,皆歸此殿,傳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鎮大千也。此殿曾遭宋元兵火,已廢。
----------
所以,到此為止,只能說:
如果《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資料可信,那麼宋仁宗或宋真宗為使用「大雄寶殿」而列入紀錄的最早年代。
如果此一敘述存疑的話,那麼明成祖可能是最早的紀錄。
-----
以下是我的推論:
-----
「大雄寶殿」是什麼意思呢?
佛教徒熟悉的佛陀十號為:
《雜阿含53經》:「沙門瞿曇...為
1. 如來
2. 應
3. 等正覺
4. 明行足
5. 善逝
6. 世間解
7. 無上士、調御丈夫
8. 天人師
9. 佛
10. 世尊」(CBETA, T02, no. 99, p. 12, c10-13)
一般較常在經典上見到的為
「1. 如來 tathāgata」
「2. 應 arahat 應供、阿羅漢」
「3. 等正覺 sammāsambuddha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
「5. 善逝 sugata」
「9. 佛 buddha」
「10. 世尊 bhagavant 薄伽梵」
其中,阿羅漢與薄伽梵兩種尊號,也是耆那教所常用。當然,耆那教更常用「大雄 mahāvīra」的尊號稱其教主。
雖然佛陀十號未包含「大雄 mahāvīra」的尊號,但是,佛教確實也用「大雄 mahāvīra」稱「釋迦牟尼」。
------------
《中阿含120經》卷29〈大品 1〉:
「了知於五陰,境界七善法,
大雄遊行處,離一切恐怖。」(CBETA, T01, no. 26, p. 609, c23-25)
對應的《相應部22.76經》作:
我們可以讀到巴利第四首偈頌的第三、四兩句:
「大英雄們漫遊,已捨斷恐怖與恐懼。Anuvicaranti mahāvīrā, pahīnabhayabheravā.」
在對應的漢譯成為第三首偈頌的第三、四兩句:
「大雄遊行處,離一切恐怖。」
《中部56經》最後,優婆離以一百項讚美的詞彙來形容世尊,其中一項是 vīrā。
所以,很有可能「大雄寶殿」的「大雄」,就是「mahāvīr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