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背誦、集誦與攝頌 2/3


在古印度,吠陀(Veda)主要是由婆羅門父子傳誦,從小背誦,方法是「只記其聲,不解其義」,也就是說,根據其傳誦理論,必需從小(3-5歲)背誦,不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義反而會妨礙記誦,到較大的年紀(15歲?)才講解字義。
在佛教初期,通常會在出家(具足戒)才開始背誦,也就是通常從二十歲才開始背誦,有時甚晚到了三十多歲才開始背誦,這增加了困難度。背誦的內容分為戒律與經論。
背誦的方法是「集誦 saṅgīti」,一種是僧團同時唱誦,一種是老師一句,僧團重複唱誦一句。
-------
戒律是十四日、十四日(十五日、十五日)誦戒,這是強制參加,不許缺席。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8:「爾時劫賓那住乙師羅山,作是念:「我今當往僧集會處布薩不?」復作是念:「我常清淨,何須復往?」爾時世尊知其所念,於王舍城沒涌出其前,就座而坐,語言:「汝莫作是念:『我常清淨,何須復往布薩?』若汝等不往,不敬重布薩,誰當敬重者?」世尊如是教已,便與俱沒彼處,出王舍城,以是事集比丘僧,說劫賓那念及已教勅,告諸比丘:「今聽諸比丘和合布薩,若不往,突吉羅。」」(CBETA, T22, no. 1421, p. 121, c27-p. 122, a6)。
---------
經論是分工的,由發心承擔持誦責任的僧尼,按時背誦。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6:「自說:「我是持律者,亦應免我。」世尊告曰:「遍持律部方免知事。」復有唯讀一、二小論,遂便自說:「我是持論者,亦應放我。」世尊告曰:「總持論部方免眾使。」」(CBETA, T24, no. 1452, p. 438, c9-13)
《十誦律》卷51:「持修多羅者、持毘尼者、持阿毘曇者。」(CBETA, T23, no. 1435, p. 373, b14-15)
《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 1〉:
「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錯亂。
 三藏雖難持,  義理不可窮;
 當誦四阿含,  便斷天人徑。
 阿含雖難誦,  經義不可盡;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來寶。
 禁律亦難持,  阿含亦復然;
 牢持阿毘曇,  便降外道術。」(CBETA, T02, no. 125, p. 552, b11-18)。
--------
另外尚有「註釋書傳統」,這是背誦「註釋書」。經、律、論都各有其註釋書。
-------
集誦是「僧團」的重要儀式,不僅維持一個團體的認同、和諧,也肩負教法傳承的重大責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