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藍毘尼園(Lumbinī-vana)石柱

p132 

藍毘尼園(Lumbinī-vana)石柱,約西元前236年阿育王所建。

現今,在倫密提伊(Rummindeī)之婆羅利耶村,北一哩程處。昔,石柱建於藍毘尼園。此是釋尊降誕之聖地,為四大聖地之一。此石柱於一八九六年所發見。石柱之上半部已折斷,下半部約二丈一尺照原來而建立。

《高僧法顯傳》卷1:「城東五十里有王園,園名論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太子墮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眾僧常取飲之。」(CBETA, T51, no. 2085, p. 861, b6-10)

法顯稱此處為「論民 Lun-min」,他沒談到阿育王石柱,不過當地還有僧眾。

玄奘稱此處為「臘伐尼林 La-va-ni vana(林)」,他沒談到當地還有僧眾。他說「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玄奘稱「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所以他見到石柱時,僅存半截。不知他所謂「石柱上作馬像」是故老所言,還是親見遺石?

可是,法顯與玄奘都沒提到此處有塔或舍利塔,但是,《雜阿含604經》提到阿育王在此處立佛塔

《雜阿含604經》卷23:「尊者隆頻林,此是如來生處,而說偈言:
「『如來初生處,  生時行七步,
 顧視諸四方,  舉手指天上,
 我今最後生,  當得無上道,
 天上及於人,  我為無上尊。』
時,王五體投地,供養禮拜,即立佛塔。」(CBETA, T02, no. 99, p. 166, b27-c4)
[>隆頻林] Lumbinī.。

===================

《阿育王刻文》卷1:「藍毘尼園[1]法勅
天愛喜見王,過灌頂二十年之年,躬親自來此行供養。佛陀釋迦牟尼[2]降誕於此。而以石作有馬像[3],令建石柱。〔為記念〕薄伽梵降誕於此。
藍毘尼聚落免納稅金,唯據出〔生產〕八分之一[4]。」(CBETA, N70, no. 38, p. 263, a12-p. 264, a1 // )
[1]藍毘尼 Luṁmini,所謂 Lumbinī-vana 即藍毘尼園,釋尊降誕之土地。現今為藍毘尼提 Rummindeī。
[2]佛陀釋迦牟尼 Budhe Sakyamunī。薄伽梵 Bhagavam。
[3]此石作有馬像 silā vigadabhī cākālāpita。此句不明。vigada 果然為馬耶?存有不確定之點。silā-vigaḍa-bhīcā 此想為石柵之說方可以。
[4]免納稅金 ubalika, bali 是言宗教的稅金。八分一 aṭha-bhāgiya,通常是納四分之一。或由時代而有六分之一,亦有三分之一。

==============

Harry Falk 解釋說,碑文的「he made the village of Lumbinī taxfree and aṭhabhāgiya」,不是指「藍毘尼聚落免納稅金,唯據出〔生產〕八分之一」,阿育王不會對一個小村莊課「八分之一」的稅,此句應該是「免除藍毘尼聚落的稅,並且將『aṭhabhāgiya八分舍利』的一部分在此處建舍利塔」。他也建議「he had a vigaḍabhī of stone constructed on the site 」,實際上「vigaḍabhī」是「圍欄」,以維持朝聖者不要去碰觸那棵釋迦牟尼誕生的 「sal tree,沙羅樹」。

When king Priyadarśin, dear to the gods, had been anointed for twenty years, he came in person arnd paid reverence. Being aware that the Buddha was born here, he had a vigaḍabhī of stone constructed on the site and a stone pillar erected. Being aware that the Lord was born here, he made the village of Lumbinī taxfree and aṭhabhāgiya.

全文譯作:「諸神所愛的喜見王,灌頂的第二十年,親自來此行供養。因知此地為佛陀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王建立了石圍欄,並且豎立石柱,免除藍毘尼村落的稅,並且建立(八分舍利的)舍利塔。

=================

《大唐西域記》卷6:「箭泉東北行八九十里,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華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菩薩生已,不扶而行,於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隨足所蹈,出大蓮花。二龍踊出,住虛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煖,以浴太子。

浴太子窣堵波東,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龍從地踊出之處。菩薩生已,支屬宗親莫不奔馳,求水盥浴。夫人之前,二泉涌出,一冷一煖,遂以浴洗。其南窣堵波,是天帝釋捧接菩薩處。菩薩初出胎也,天帝釋以妙天衣,跪接菩薩。次有四窣堵波,是四天王抱持菩薩處也。菩薩從右脅生已,四大天王以金色㲲衣,捧菩薩,置金机上。至母前曰:「夫人誕斯福子,誠可歡慶。諸天尚喜,況世人乎?」

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側不遠,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傍有小河,東南流,土俗號曰油河。是摩耶夫人產孕已,天化此池,光潤澄淨,欲令夫人取以沐浴,除去風虛。今變為水,其流尚膩。從此東行曠野荒林中二百餘里,至藍摩國(中印度境)。」(CBETA, T51, no. 2087, p. 902, a20-b18)。

==================

p133

「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上圖及本欄引自《維基百科》:「藍毘尼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8D%E6%AF%97%E5%B0%BC

=============

p131

藍毘尼園位於尼泊爾境內,靠近印度北面邊界。

================

p134

以下請參考 Harry Falk 的論文:

p135

1976/1977 年 Rijal 在藍毘尼園附近,發掘出「天王寺 Māhādevī Temple」的入口階梯以及柱礎,(此處也可能是 General Kesher Sumsher J.B. Rana 在 1933-1939 之間考古地點),據報告稱,Rijal 他們挖出了一個「舍利罐」,而挖出時不慎打開了蓋子,導致「舍利罐子中的東西」撒了一地。撒出來的東西如下圖,最上方是掉了蓋子的「舍利罐」。

《雜阿含604經》卷23:「又將王至天寺中,語王言:『太子生時,令向彼神禮。時,諸神悉禮菩薩。時,諸民人為菩薩立名,今是天中天。』」(CBETA, T02, no. 99, p. 166, c25-2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