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市宗教研究會、杭州佛學院每年在十一月、十二月之間都會舉辦一次「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算是佛學研究的一宗大事,此一研討會每年的主題不同;2013 年為「佛教藝術」。陳清香教授參加了,也發表一篇「側記」(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395924.pdf)。
2014 年為「佛教梵文佛經翻譯與佛經漢譯語言研究」。版主參加了,也寫了一篇記錄(http://yifertw.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18.html)。
2015 年為「佛教文獻研究」。白瑞德教授(Rod Bucknell)參加了。
杭州佛學院將每年研討會的論文經編輯篩選後發表於期刊《吳越佛教》,2013 年「佛教藝術」專題的論文為第九卷,2014 年「佛經翻譯與漢譯佛典語言研究」專題的論文為第十卷。
本版對「佛經翻譯」、「漢譯佛典語言研究」與「佛教文獻研究」等專題特別關心,因此將第十卷的論文題目細列如下。
第一部分:佛經翻譯
1. 釋道安譯經格義思想研究,李萬進,3-13頁
2. 從《金光明經˙懺悔品》看佛經翻譯--以品名梵漢對勘為中心,薛嬌,14-23頁
3. 梵文本《心經》的中英文翻譯考察,明清,24-47頁
4. 《法句經》的翻譯議題與重譯偈頌,蘇錦坤,48-67頁
5. 淺談佛經漢譯的策略問題,韓煥忠,68-74頁
6. 印度因明經典的漢譯,姚南強,75-82頁
7. 漢譯《心經》同經異譯的比較,胡元翰,83-91頁
8. 從漢譯《華嚴經》看佛典漢譯的原則--以「阿梨宜」與「阿眾鞞」為中心的考察,王連冬,92-100頁
第二部分:對漢譯佛經的研究
9. 略論《成實論》的傳譯與卷數問題,黃征,101-115頁
10. 大谷大學藏尋失譯《諸經要抄》考論,鄧星亮,116-126頁
11. 推尋失譯《護口經》之正確經名、內容及其別譯本,釋慧謹,127-140頁
12. 斷人命戒條文比較研究,李薇,141-151頁
13. 大足石刻文獻中的同音替代字考略,曾凱、鄔宗玲,152-157頁
14. 從異文看《高麗大藏經》初雕本的價值--以《比丘尼傳》為例,邵天松,158-165頁
15. 寶頂山石刻佛典關鍵詞與吐蕃羊骨卜辭等的詞源學聯繫--兼論密宗的「笨教師」、「法師」與史前「通靈人」的源流,張志堯,166-192頁
16. 古代維吾爾佛教文獻《金光明經˙捨身飼虎》的口頭程式特徵,張巧雲,193-199頁
17. 《道行般若經》中的「金」字字義辨析,馬宗潔,200-206頁
18. 《金剛經》印本複音詞比較研究--以《大藏經》傳本為例,劉潔,207-237頁
19. 舊題後漢安世高譯《摩鄧女經》翻譯年代蠡測,方一新、高列過,238-246頁
20. 佛陀弟子「舍利弗」譯名考述,顧滿林,247-273頁
21. 「毘富羅」考,陳秀蘭、朱慶之,274-280頁
22. 佛教偏正式雙音詞研究--以漢譯《長阿含經》為例,普超,281-297頁
23. 「菩提」與「道」--管窺中國佛教的翻譯與格義,李春堯,298-304頁
第三部分:佛經非漢語譯文
24. 英藏黑水城西夏文《大寶積經》考略,崔紅芬,305-318頁
第四部分:佛教咒語
25. 「不空羂索咒」的梵漢對勘及對音初探--以闍那崛多與菩提流志的漢譯為中心,陸辰葉,319-344頁
26. 從梵漢對譯反思咒語的標音問題--以「大悲咒」為例,高婉瑜,345-362頁
第五部分:國際交流及其他
27. [華嚴經˙入法界品]對日本神話的影響,Masako Sato,363-368頁
28. Etymologizing as a Rhetorical Device in the Pali Canon: Preliminary Remarks, Paolo Visigalli, 369-381頁
29. How Does the Word of the Buddha Sound? Some Observations on Sino-Buddhist Phonetic Translation (yinyi 音譯), Max Deeg, 382-400頁
30. Untranslatable: Ideas of Sacred Language in Early Medieval Lanka, Alastair Gornall, 401-416頁
31. The Pañcaskandhaka and its Commentaries, Jowita Kramer, 417-422頁
32. 從《江表傳》記載的相撲表演看三國時代佛教在吳越地區的影響,朱慶之,423-441頁
33. 歷代靈隱寺志特點及新修寺志爭議,王心喜,442-452頁
=============
以上 33 篇除了一篇以外,都是研討會裡發表的論文。這一篇是
19. 舊題後漢安世高譯《摩鄧女經》翻譯年代蠡測,方一新、高列過,238-246頁
因為研討會分作兩組,我參加的是另一組,所以並不知道當時方一新老師原先的論文〈《分別善惡所起經》辨考〉是否有發表。
1. 釋道安譯經格義思想研究,李萬進,3-13頁
李萬進的論文也是分在另一組,所以版主並未在現場聽他發表此論文。
此篇題目有一點怪,因為《出三藏記集》並未登錄任何道安法師的翻譯經典。雖然道安法師幫很多部譯經寫序,他本人卻不是一位譯師,所以可以談〈道安格義思想研究〉或〈從各經譯序談道安格義思想的研究〉,卻不能,也無法談〈道安譯經格義思想研究〉。《出三藏記集》提及「僧伽跋澄」共名德法師釋道安==>集僧宣譯,道安法師並未參加譯事。
《出三藏記集》卷13:「遂共名德法師釋道安集僧宣譯。」(CBETA, T55, no. 2145, p. 99, a26-27)
李萬進的論文接著提到,「道安的『五失本』與『三不譯』的主張」,可是,明明是「三不易」呀!即使論文中的引文確實是用「三不易」,論文中此一章節的其他地方至少提了八次『三不譯』。
回過頭去看會議時的論文,當時就錯了嘛,不知道為什麼,沒人提醒此一筆誤。
加上其他錯字,這篇「領銜」的論文可算是真的不夠理想咧…
2 則留言:
去年去一次,看看組織如此草率(印我的文章,竟然把全部注釋都丟掉了,也算是奇聞),就再也沒有興趣再去了。雖然知道今年是文獻,但是還是覺得不必去湊這個熱鬧為好。呵呵。人太多,會議方貪多務得,真是成了大雜燴。
白瑞德教授今年去了,覺得是雜亂無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