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定海神針」與孫悟空的「金箍棒」

450px-Xiyou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那夜叉聽說,急轉水晶宮傳報道:「大王,外面有個花果山天生聖人孫悟空,口稱是大王緊鄰,將到宮也。」東海龍王敖廣即忙起身,與龍子、龍孫、蝦兵、蟹將出宮迎道:「上仙請進,請進。」直至宮裡相見,上坐獻茶畢,問道:「上仙幾時得道,授何仙術?」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後,出家修行,得一個無生無滅之體。近因教演兒孫,守護山洞,奈何沒件兵器,久聞賢鄰享樂瑤宮貝闕,必有多餘神器,特來告求一件。」龍王見說,不好推辭,即着鱖都司取出一把大捍刀奉上。悟空道:「老孫不會使刀,乞另賜一件。」龍王又着鮁大尉,領鱔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來。悟空跳下來,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輕!輕!輕!又不趁手!再乞另賜一件。」龍王笑道:「上仙,你不看看。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悟空道:「不趁手!不趁手!」龍王心中恐懼,又着鯾提督、鯉總兵抬出一柄畫桿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見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丟幾個架子,撒兩個解數,插在中間道:「也還輕!輕!輕!」老龍王一發怕道:「上仙,我宮中只有這根戟重,再沒甚麼兵器了。」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龍王沒寶哩!』你再去尋尋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價。」龍王道:「委的再無。」
正說處,後面閃過龍婆、龍女道:「大王,觀看此聖,決非小可。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聖也?」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龍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麼改造,送出宮門便了。」老龍王依言,盡向悟空說了。悟空道:「拿出來我看。」龍王搖手道:「扛不動!抬不動!須上仙親去看看。」悟空道:「在何處?你引我去。」龍王果引導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鬥來粗,二丈有餘長。他儘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鎸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着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你看他弄神通,丟開解數,打轉水晶宮裡。唬得老龍王膽顫心驚,小龍子魂飛魄散;龜鱉黿鼉皆縮頸,魚蝦鰲蟹盡藏頭。悟空將寶貝執在手中,坐在水晶宮殿上。對龍王笑道:「多謝賢鄰厚意。」龍王道:「不敢,不敢。」悟空道:「這塊鐵雖然好用,還有一說。」龍王道:「上仙還有甚說?」悟空道:「當時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無衣服相趁,奈何?你這裡若有披掛,索性送我一件,一總奉謝。」龍王道:「這個卻是沒有。」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龍王道:「煩上仙再轉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萬告求一件。」龍王道:「委的沒有;如有即當奉承。」悟空道:「真個沒有,就和你試試此鐵!」龍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動手!切莫動手!待我看舍弟處可有,當送一副。」悟空道:「令弟何在?」龍王道:「舍弟乃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是也。」悟空道:「我老孫不去!不去!俗語謂『賒三不敵見二』,只望你隨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老龍道:「不須上仙去。我這裡有一面鐵鼓,一口金鐘,凡有緊急事,擂得鼓響,撞得鐘鳴,舍弟們就頃刻而至。」悟空道:「既是如此,快些去擂鼓撞鐘!」

==========

雖然眾說紛紜,記得讀到一篇文章(好像是季羨林的文章)提到,「金箍棒」,其實是「因陀羅柱」改名為「定海針」,(好像是 rosemead 化名為「迷迭香」,club 化名為「俱樂部」,parliment 化名為「百樂門」)。

《雜阿含398經》卷15:「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CBETA, T02, no. 99, p. 107, b7-8)

《相應部56.39經》:「諸比丘!譬如鐵柱、因陀羅柱(Indakhīla)之根深善埋而不動不搖。」(CBETA, N18, no. 6, p. 344, a13 // PTS.S.5.444)

這在印度本土呈現的是「阿育王石柱」,在古埃及、古希臘呈現的是尖方石。

p56

p124

(引自《維基百科》:330px-Louxor_obelisk_Paris_dsc00780.jpg)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傑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請參考《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5%B0%96%E7%A2%91

=========

以下引自部落格:〈《西遊記》宮〉

http://www.xyjg.com/0/21/ca/21-ca-5-002.htm

蔡鐵鷹:〈《西遊記》本事雜考〉

1. 金箍棒

金箍棒是孫悟空克敵致勝的武器,又是《西遊記》中的重要道具。《西遊記》云,原係大禹治水時遺下的定海神針,但史籍未見有著錄,當是虛說。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金箍棒原型因子,但以下兩條材料可供參考:

(1).《佛本行集經》卷13〈13 捔術爭婚品〉(下)記云:

「悉達太子即便問言:『此之城內,誰有好弓,堪我牽挽,禁我氣力?』時淨飯王心懷歡喜,即報言:『有。』太子問言:『大王言有,今在何處?』王報太子:『汝之祖父,名師子頰,彼有一弓,見在天寺,常以香花,而供養之。然其彼弓,一切城內釋種眷屬,乃至不能施張彼弓,況復牽挽?』太子語言:『大王!速疾遣取弓來。』是時使人,將彼弓來,既至眾中先持授於一切釋種諸童子輩,所執之者,不能施張,況復欲挽?其後次將付與摩訶摩那大臣,時彼大臣盡其所有一切身力,不能施張彼弓之弦,況復牽挽?然後乃將奉進太子。太子執已,安坐不搖,微用少力,不動身體,左手執弓,右手捋弦,以指纔挽,而響作聲。彼聲遍滿迦毘羅城,城內所有一切人民,悉皆恐怖,各各問言:『此是何聲?』」(CBETA, T03, no. 190, p. 710, c11-26)

2.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有這樣一段情節:遠公至廬山下結舍誦經,驚動山神,山神差人查問。

山神曰:「今日是阿誰當直?」

有堅牢樹神……手中執一等身鐵棒,言云:「是某當直。」……樹神奉敕,便於西坡之上,長叩三聲,雲霧陡黯,應是山間鬼神,悉皆到來……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異。

淨飯王的弓和悉達太子施弓的情形以及對四周的震動,很像孫悟空於龍宮取定海神針一節;樹神的等身鐵棒以及長叩三下,鬼神俱至的情况,表明中國的文學傳統中,也有以鐵棒作為法物的先例。以這兩條材料對照,似乎就有點像是孫悟空的金箍棒了。

2. 孫悟空出生,被压五行山

孫悟空原為花果山頂仙石,仙石受天地之真秀,日月精華,化而為石猴。

石可化物通靈,可上溯至《山海經˙中山經》。據《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云,大禹妻塗山化石而生啟,啟即是石頭所產。另《事林廣記》記爪哇亦有「石裂出人」事(據元人周致中《異域志》所引): 「其國王係始因雷震石裂,有一人出,後立為王,其子孫尚存。」

另孫悟空鬧天宮失敗後,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這個情節也可找到因緣。《山海經˙海内西經》云:

「貳負之臣日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雙手與髮,繫之山之上,在開題西北。」

郭璞注云:「漢宣帝使人發上郡磐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髮,反縛,械一足。以問群臣,莫能知。劉子政按此言對之,宣帝大驚,於是時人爭學《山海經》矣。」

3. 白馬馱經正成果

唐僧坐騎白馬原係西海龍王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犯下不孝之罪,當誅。後得觀音點化,變成白馬馱負唐僧西行,功成後加升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這個故事按說在中國古代文學、歷史裡不乏影響因子,但要說談對唐僧取經的白馬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恐怕也都說不上。比如,玄奘西行至高昌國時,有一知途的瘦老赤馬相伴,老馬雖說立過功,但那是一匹赤馬,事迹可以用「老馬識途」概括,但與取經故事不類;又比如,洛陽有白馬寺,是東漢時為紀念佛教進入中國而建。據說漢明帝夜裡夢見西方有高大金人,頂有白光,於是遣蔡愔、秦景往西方迎請。蔡、秦二人在月支遇到了來之天竺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於公元67年迎回洛陽。因當時馱經回來的是白馬,所以漢明帝命按照天竺式樣建白馬寺,一則以安置天竺二僧,二則以表彰白馬馱經之功。這個寺院是中國最早的寺院,這匹白馬的故事影響也很大,很可能對取經故事中白龍馬的事有影響。但我認為白馬還不是以修行者的身份出現的,取經故事中的白馬故事很可能與印度佛教傳說中的大象馱經證成羅漢的故事有關。

《大唐西域記》卷三:「迦濕彌邏國」云:

「小伽藍中有石窣堵波,高五十餘尺,是阿羅漢遺身舍利也。先有羅漢,形量偉大,凡所飲食,與象同等。時人譏曰:「徒知飽食,安識是非?」羅漢將入寂滅也,告諸人曰:「吾今不久當取無餘,欲說自身所證妙法。」眾人聞之,更相譏笑,咸來集會,共觀得失。時阿羅漢告諸人曰:「吾今為汝說本因緣。此身之前,報受象身,在東印度,居王內廐。是時此國有一沙門,遠遊印度,尋訪聖教諸經典論。時王持我,施與沙門,載負佛經,而至於此。是後不久,尋即命終。乘其載經福力所致,遂得為人,復鍾餘慶,早服染衣,勤求出離,不遑寧居,得六神通,斷三界欲。然其所食,餘習尚然,每自節身,三分食一。」雖有此說,人猶未信。即昇虛空,入火光定,身出煙焰,而入寂滅。餘骸墜下,起窣堵波。」(CBETA, T51, no. 2087, p. 887, c18-p. 888, a5)

4. 金 毛 鼠

《西遊記》八十三回叙述了自稱為托塔李天王女兒的「金鼻白毛老鼠精」的故事,柳存仁先生認為出自據稱為唐代僧人不空所著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①,原文如下:

天寶元載壬午年,大石、西康五國圍安西城,其年二月一日有表請兵救援,聖人(按:指唐玄宗)告一行禪師曰:「……安西去京一萬二千里,兵程八個月。然行到其,安西即無朕之所有。」一行曰:「陛下何不請北方毗沙門天王神兵應援?」……急入道場,請真言未二七遍,聖人忽見有神人二三百人,帶甲於道場前立。……「此是北方毗沙門天王軍二子獨健,領天兵救援安西,故來辭。」聖人設食發遣。至其年四月四日,安西表到云:「二月十一日巳後午前,去城東北三十里,有雲霧陡黯,霧中有人身長一丈,約三五百人盡著金甲,至酉後鼓角大鳴,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停住三日。五國大懼,盡退軍抽兵,頃營隊中並是金鼠咬弓弩弦,及器械損斷,盡不堪用。…… 」

柳先生的推斷是不錯的,托塔李天王即佛教中的北方毗沙門天王的轉變,但他沒有注意到這個故事是從印度移植過來的。我們可以從《大唐西域記》裡找到更原始的狀態。《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瞿薩旦那國」云:

《大唐西域記》卷12:「此沙磧中,鼠大如蝟,其毛則金銀異色,為其群之酋長,每出穴遊止,則群鼠為從。昔者,匈奴率數十萬眾,寇掠邊城,至鼠墳側屯軍,時瞿薩旦那王率數萬兵,恐力不敵,素知磧中鼠奇,而未神也。洎乎寇至,無所求救,君臣震恐,莫知圖計。苟復設祭,焚香請鼠,冀其有靈,少加軍力。其夜瞿薩旦那王夢見大鼠。曰:「敬欲相助。願早治兵,旦日合戰,必當克勝。」瞿薩旦那王知有靈祐,遂整戎馬,申令將士,未明而行,長驅掩襲。匈奴之聞也,莫不懼焉。方欲駕乘被鎧,而諸馬鞍、人服、弓弦、甲縺,凡厥帶系,鼠皆齧斷。兵寇既臨,面縛受戮。於是殺其將,虜其兵,匈奴震懾,以為神靈所祐也。瞿薩旦那王感鼠厚恩,建祠設祭,奕世遵敬,特深珍異。」(CBETA, T51, no. 2087, p. 944, a22-b8)。

《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的重要發展就在於使鼠和毗沙門天王發生了關係,使得後來者能够將故事組織進作品中。

後來編故事的人(包括吴承恩)應該是知道這各個故事的。《西遊記》中說到孫悟空拿了鼠精祭拜的靈牌「尊父李天王之位」、「尊兄哪吒三太子之位」,上天找李天王理論。李天王一時肅然驚訝,倒是哪吒道:「父王忘了,那女兒原是個妖精。三百年前成怪,在靈山偷食了如來的香花寶燭,如來差我父子天兵,將他捉拿。拿住時,只該打死。如來吩咐『積水養魚終不釣,深山養鹿望長生』,當時饒了牠的性命。積此恩功,拜父王為父,拜孩兒為兄,在下方供設牌位,侍奉香火。」

盡管故事情節有點變了樣,但毗沙門天王(托塔李天王)——獨建(哪吒)——鼠精之間的關係却顯然是一脉相承的。

① 見柳存仁《和風堂讀書記˙毗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

5. 受 《 多 心 經 》

《多心經》是唐僧求經途中一個重要的護身符。這個故事很能體現玄奘西行求法本事的宗教色彩和傳奇性對本事向文學作品演進的重要性。

故事最早見於玄奘弟子所著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CBETA, T50, no. 2053, p. 224, b8-13)

從中可見從玄奘的弟子開始就懂得利用玄奘記「本事」中的傳奇性。不過,《傳》既然是作為實事記載的,就不能超出玄奘《大唐西域記》允許的範圍,所以故事被安排在「法師在蜀」時。

在《太平廣記》卷九十二「異僧」條中,故事變為:「沙門玄奘……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鎖附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摸,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辟,虎豹藏形,魔鬼潛迹。」

以後各類「西遊」故事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這個情節,直至演變為「唐僧受《多心經》」故事。

6. 藥名詩

《西遊記》中多處出現藥名詩。藥名詩是一種以藥名作隱語,寓含某種意思的文字遊戲,往往造成一種詼諧的格調。較早的以藥名作隱語的記載見於《三國志˙姜維傳》注引《孫盛雜記》:

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這裡顯然是借藥名的諧音回答母親要求她回鄉的書信,意思是說,家中兄弟盡多,奉養老母之責自有人代行,兒之志向遠大,還望成全。

唐代文人玩這遊戲的較多,天成中進士侯寧極所撰《藥諾》曾「盡出新意,改立别名」。 (陶穀《清異錄》卷上) 藥名詩進入小說,可見於敦煌寫卷《伍子胥》。伍子胥逃亡途中遇妻,妻不敢相認,其妻遂作藥名詩問曰:「妾是仵茄之婦細辛,早仕於梁,就禮未及當歸,使妾閒居獨活。蘼莨薑芥,澤瀉無憐,仰嘆檳榔,何時遠志。近聞楚王無道,遂發豺狐(柴胡)之心,誅妾家破芒硝,屈身首遂。……看君龍齒,似妾狼牙,桔梗若為,願陳枳谷。」

子胥答道:

……余乃生於巴蜀,長在霍鄉(香),父是蜈公,生居貝母,遂使金牙采寶,之子遠行。劉寄奴是余賤朋,徐長鄉為之貴友,……余乃返步當歸,芎窮至此。我之羊齒,非是狼牙,桔梗之情,願知其意。」

這兩首詩裡的藥名運用挺多,意思表達的也算順暢,大致上讓讀者有所了解。而《西遊記》裡的藥名詩則大多是一些文字遊戲,往好了說就是能渲染環境氣氛。

7. 以 酒 化 雨

七十回行者於朱紫國以酒化雨,救了西門大火。以酒(或水)救遠方火的故事常見於魏晋人筆記。如葛拱《神仙傳》中栾巴以酒求成都火(《太平廣記》卷十一亦引),干寶《搜神記》卷二樊英含水救成都火、《高僧傳》佛圖澄以酒救幽州火,均屬同一類型。這類故事最早所出當是《後漢書》。

《後漢書˙方術列傳》云:

(郭憲從駕南郊)憲在位,忽回向東北,含酒三潠。執法奏為不敬。問其故。憲對曰: 「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後齊果上火災,與郊同日。

8. 砍 頭 復 原

車遲國孫悟空顯聖,與虎力,鹿力、羊力大仙鬥法,其中有剖腹剜腸、下油鍋、砍頭復原等節。已有人指出事出《搜神後記》卷二、《朝野僉事》卷三等處。此處再補—條。似還更接近一些。

段成式《酉陽雜俎》「怪木」云:「丞相張魏公延賞在蜀時,有梵僧難陀,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貫金石,變化無窮……又嘗在飲會,令人斷其頭,釘耳於柱,無血。身坐席上,酒至,瀉入脰瘡中,面赤而歌,手復抵節。會罷,自起提首安之,初無痕也。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