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脈 context」去了解字義和詞意
版主在以前發表的論文提到,漢譯佛教經典有「同一梵字(或巴利字彙)翻譯作不同漢字」和「不同梵字(或巴利字彙)翻譯作相同漢語字詞」的現象,因此,應該避免直接用漢字詞義去演繹或詮釋此一「翻譯詞彙」的文意。
例如:
1. 隨喜,不是對他人善事、成就而隨之歡喜。
2. 隨念,不是隨之而具念。
3. 聖默然,不是沉默不語。
4. 飯食訖,洗足已,舉衣缽,不是「舉起」衣缽。
5. 無事,不是「無事於心,無心於事」。
這類以漢字本義而誤解佛教詞彙的例子,可以舉出成千上萬個例子。
-------
如圖的詞卡,作此詞卡者不一定是指佛教「八正道」、「四念處、四念住」的「正念」,如果帖主將此比擬作解釋「正念」,則是千差萬別。
此一詞卡為:
「『正念』不是正向思考,而是正正的認出真實的情緒,無論好壞都接納他。
如此才能夠正正的回應發生的事情,做出疼惜自己的決定。」
-------
佛法中的「正念」不是該張圖卡所敘述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