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六成就



在漢語佛教文獻有所謂「六成就」的說法,指諸經開頭的「序分」所具的六種細節。實際上,不管是「六成就」或「天台宗的五時八教」都顯得「不合時宜」,應重新思考其立論的依據。
六種成就,謂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有六種成就。
1. 信成就:「如是」。即指阿難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故稱信成就。
2. 聞成就:「我聞」。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之說法,故稱聞成就。
3. 時成就:「一時」。即指說法之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4. 主成就:「佛」。即指說法之主。佛係世間與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5. 處成就:「在某處」,即指說法處。佛於天上、人間、摩揭提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6. 眾成就:「與眾若干人俱」,即指聞法之眾。
-------
這是漢地說經、解經的整理,可以說是「憑空想像」。
首先,大藏經收錄的經典,有「如是我聞」,不一定就是佛經、佛教文獻;無「如是我聞」,不一定就不是佛經、佛教文獻。其次,「如是我聞」並不是指「阿難所聞如是」。所以,認為「如是我聞」表彰「信成就」與「聞成就」,這是「無稽之談」。
請參考:
https://youtu.be/7ElGQD2uc60
2. 所謂「說法處」,無法成立「處成就」。
在經典口誦傳承的過程中,很顯然的是法義重於地點,所以《增一阿含經》提到「不得說經處」時,可以說是在「舍衛城」,顯然並未把此類「忘失」當作一件嚴重的大事:「今稱諸經聞如是,佛處所在城國土;波羅捺國初說法,摩竭國降三迦葉;釋翅拘薩迦尸國,瞻波句留毘舍離;天宮龍宮阿須倫,乾沓和等拘尸城;正使不得說經處,當稱原本在舍衛。」
《分別功德論》在此解釋其原因:「若不得說經處,但稱在舍衛者,以佛在舍衛經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最久。」
《十誦律》甚至提到可以在「六大城」任意選一處:「佛在舍衛國。長老優波離問佛:『世尊,我等不知佛在何處說修多羅、毘尼、阿毘曇。我等不知云何。』佛言:『在六大城:瞻波國、舍衛國、毘舍離國、王舍城、波羅奈、迦維羅衛城。何以故?我多在彼住,種種變化皆在是處。』」

因此,有可能在初期佛教的口誦傳承中,法義的講說列為是傳誦的重點,被要求做嚴密的忠實傳誦,而說經的地點並未被列為是絕對的重要因素;稍後在整理與結集經典時,依例要安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的「定型句 pericope」,發現有些經、律無法確定地點,變通的方法是安上世尊晚期停駐較久的大城。從文獻的立場來看,反而無法辨識那一部分經典是隨宜安上的地點,那一部分經典是傳誦以來一直相當一致(而確定)的地點。因此,說經的地點難以作為判定「對應經典」的主要準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