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雜阿含經》:何因何生何集何觸

P1180065

在閱讀漢譯佛典時,會發覺這樣的現象(或者,你從未發覺這樣的現象?):

1. 同一部經典之中,同一個字被譯作不同的詞彙,

2. 同一部經典之中,不同的字被譯作相同的詞彙,

3. 不同經典之間,不同的字被譯作相同的詞彙,

4. 不同經典之間,同一字被譯作不同的詞彙

以我的閱讀經驗來說,2 與 3 的情況造成的困擾較大。

舉例來說情況 1,「upadhi 執著、依著」, 《雜阿含291經》翻譯作「億波提」(CBETA, T02, no. 99, p. 82, b12),《雜阿含1004經》翻譯作「有餘」(CBETA, T02, no. 99, p. 263, a19)、《雜阿含1213經》卷45:「有餘」(CBETA, T02, no. 99, p. 331, a8)。

舉例來說情況 2,《雜阿含101經》「入晝正受」(CBETA, T02, no. 99, p. 28, a22),這是「晡時、下午」禪修。《雜阿含105經》「得地一切入處正受」(CBETA, T02, no. 99, p. 34, b15),此處「正受」為「入定、禪定」。

又如「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被譯作「滅盡定」、「滅正受」、「想受滅正受」三種。

《雜阿含568經》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CBETA, T02, no. 99, p. 150, b13-15)

《雜阿含474經》卷17:「想受滅正受」(CBETA, T02, no. 99, p. 121, b8)

舉例來說情況 3,《別譯雜阿含43經》卷3:「無事處」(CBETA, T02, no. 100, p. 388, a5)、《雜阿含1182經》「無事於此林」(CBETA, T02, no. 99, p. 319, c24),此一「無事處」是指「沒有應做的事的地方」。《中阿含75經》「至無事處」(CBETA, T01, no. 26, p. 543, b24),此一「無事處」是指「阿蘭若、僻靜的森林」。

舉例來說情況 4,《雜阿含4經》卷1:「痛、意、法亦如是」(CBETA, T02, no. 101, p. 494, a24-25);此一四念處的「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長阿含12經》譯作「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CBETA, T01, no. 1, p. 59, c10-11),《雜阿含177經》譯作「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CBETA, T02, no. 99, p. 46, c5-6)

本貼文想介紹的是「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的「譯語」。

《雜阿含57經》「何因?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14, a14)

《雜阿含291經》「何因?何集?何生?何觸?」(CBETA, T02, no. 99, p. 82, b13)

《雜阿含466經》「何因?何集?何生?何轉?」(CBETA, T02, no. 99, p. 119, a16)

《雜阿含466經》的「何轉」,【宋】【元】【明】作「何觸」,形成兩者並存的現象。印順導師則將《雜阿含291經》「何觸」校改為「何轉」。

那麼,究竟是「何轉」?還是「何觸」?

《雜阿含291經》的巴利對應經典是《相應部12.66經》,對應「何觸」的字是「kiṃpabhavo」,意思是「根源是什麼?」,《瑜伽師地論》譯作「何緣」

《瑜伽師地論》卷34:「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CBETA, T30, no. 1579, p. 474, b25-c3)

《瑜伽師地論》卷34:「是故說名『因、集、起、緣』。」(CBETA, T30, no. 1579, p. 474, c13-14)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7 分別智品〉:「集聖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CBETA, T29, no. 1558, p. 137, a10-1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74:「集聖諦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CBETA, T29, no. 1562, p. 741, a7-8)

如果依據一般《佛學大辭典》來解釋「何轉」、「何觸」,無法探尋此字的意涵,必須在對應經典的對應字句之中,才能定位此字的意涵。這也就是左冠明所說的「在此段漢譯佛典與其印度語系對應經文所驗證的實在對應詞彙」。這也是辛島靜志在詮釋「Avalokitasvara」譯作「觀世音」、「觀自在」、「窺音」、「見音聲」、「光世音」、「廅樓亘」等等名詞的前因後果,並且探索文本的源頭語言。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2:「其一菩薩名廅樓亘」(CBETA, T12, no. 361, p. 290, a21-22)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5/10/blog-post_13.html

https://www.academia.edu/9211998/_%E6%B3%95%E8%8F%AF%E7%B6%93_%E7%9A%84%E6%96%87%E7%8D%BB%E5%AD%B8%E7%A0%94%E7%A9%B6_%E8%A7%80%E9%9F%B3%E7%9A%84%E8%AA%9E%E7%BE%A9%E8%A7%A3%E9%87%8B

http://hup.sub.uni-hamburg.de/volltexte/2014/146/chapter/HamburgUP_HBS03_Funayama_LinRadich_Mirror.pdf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