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未收「生分」此一詞條,「身分」則有兩個詞義,一是「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二是「男根」,也就是男生的生殖器。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2014出版)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則兩者均未收錄。
一、「生分」:
《雜阿含962經》卷34:「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CBETA, T02, no. 99, p. 246, a8)
《雜阿含985經》卷35:「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CBETA, T02, no. 99, p. 256, c4-6)
「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巴利對應經文為:「anabhāvaṃkata, āyatiṃ anuppādadhammaṃ」,雖然:「anabhāvaṃkata」意為「kata 已成為-anabhāva無有」,我還是從漢字將「生分」解釋作「生命跡象」,「無復生分」意為「再也沒有生命跡象」,「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āyatiṃ anuppādadhammaṃ」中的「dhamma」意為「物」而不是「法」,「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āyatiṃ anuppādadhammaṃ」意為「此物於未來世永不再生」。
《雜阿含1023經》卷37:「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調適,生分微弱」(CBETA, T02, no. 99, p. 266, c25-27)
此處「生分微弱」意為「生命跡象微弱」是「性命垂危」的意思。
《起世經》卷7〈8 三十三天品〉:「此四種食,為諸眾生,住持諸大,攝受生分」(CBETA, T01, no. 24, p. 345, c27-28)
「攝受生分」為「維持生命跡象」。另外,竺佛念翻譯的《四分律》有「生分已盡」的譯詞,相當於《雜阿含1經》的「我生已盡」;在巴利「khīṇā jāti 出生已被耗盡」(不會再有出生的因緣),此處「生分」相當於「jāti 」。
《四分律》卷32:「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CBETA, T22, no. 1428, p. 788, a5-6)
《雜阿含1經》卷1:「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1, a13-14)。
二、「身分」:
《佛光大辭典》詮釋「身分」為「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
《雜阿含265經》卷10:「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CBETA, T02, no. 99, p. 69, a25)
對應經典 SN 22.95 的用語是「Āyu usmā ca viññāṇaṃ yadā kāyaṃ jahantimaṃ」,意為「當『壽命、體溫及諸識』離開身體時」,顯然「kāya」譯作「身分」。
以下《雜阿含292經》「身分齊」應該作「身-分齊」,對應經典 SN 12.51 的用語是「kāy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amāno」,意為「感覺到『身體終結』的感受」,翻譯作「kāya 身--pariyantikaṃ 分齊、界限」。漢譯「身分齊受所覺」,為「受所覺察到的身體達到(終結的)界限」。
《雜阿含292經》卷12:「身分齊受所覺」(CBETA, T02, no. 99, p. 83, b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