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814經》*
《大正藏》的句讀是:
《雜阿含814經》卷2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3]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善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T02, no. 99, p. 209, a23-b14)
============================
CBETA 的標點
《雜阿含814經》卷29:「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3]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09, a23-b14)
[3]倦=極【宋】【元】【明】【聖】*
===========================
《佛光藏》的句讀是:
《雜阿含814經》:「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3]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214-1215)
===========================
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標點是:
《雜阿含81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中冊,425-426)
====================
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的標點和《佛光藏》的差異,主要在兩處:
1. 「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佛光藏》的標點作:
「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2. 「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佛光藏》的標點作:「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CBETA在第一點與導師《會編》相同,在第二點與《佛光藏》相同。
莊春江此兩點的標點則和導師《會編》相同。從漢語造句的結構來看,「身不疲倦,眼亦不患」要比「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來得通順。
就文義來斟酌,「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要隨順觀「住樂」而「不染著」此樂,可要費一些詞句來解釋。
如果跟從導師《會編》的標點,「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就順暢多了。
經文「身不疲倦」,「宋、元、明藏」作「身不疲極」,可見原先的譯文是「疲極」,後代的抄經者認為「疲倦」較易懂,就改了字。這是普遍而值得注意的現象。
有些抄經者非常謹慎,明知是錯字、重複的段落,也不肯改。
有些抄經者非常輕忽,他認為是錯字,俗字,就改了,有實也不是蓄意改動此字,只是抄累了、疲倦了,不知不覺就抄成「慣用的字」。
《世說新語》:「丞相小極,對之疲睡。」
《太平御覽》:「書曰:『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極」有疲倦的意思,這是古義,宋朝以後已經少用了。
《雜阿含373經》卷15:「糧食乏盡,飢餓困極」(CBETA, T02, no. 99, p. 102, b23-24)
《雜阿含711經》卷26:「四體疲極」(CBETA, T02, no. 99, p. 191, a2-3)
《雜阿含979經》卷35:「世尊疲極」(CBETA, T02, no. 99, p. 254, a15)
這些「極」字,都是「疲倦」,而不是「十分、非常」。
=======================
我們「雜阿含經讀書會」的小朋友,舉起手發問,這兩點,巴利《相應部》又是怎麼解說的?
對應經典是巴利《相應部54.8經》,《雜阿含814經》相對於《相應部54.8經》,是一部刪減得相當多篇幅的「壓縮版」,特別是把《相應部54.8經》最後的「燈喻」刪去了。想要得到完整《相應部54.8經》譯文的可以閱讀最後面的全篇翻譯,否則只要閱讀下一段即可。
菩提比丘的英譯是:
「While I generally dwelt in this dwelling, neither my body nor my eyes become fatigued and my mind, by not clinging, was liberated from the taints.
過去我常住於此住,(如此則)我身與眼都不疲倦,由於心不染著而解脫諸漏」。
相對於漢譯經文「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是正確的,沒有「眼亦不患樂」的講法。
而「隨觀住」應是世尊說他「我多住於此住 iminā vihārena bahulaṃ viharāmi」,應該沒有所謂「樂隨觀住,樂覺知」的敘述。
而此「住」,已經在《相應部54.7經》(相當於《雜阿含806經》)仔細描述過了。
=========================
巴利《相應部54.8經》,依據菩提比丘英譯而漢譯:
「諸比丘,當入出息念定已修習、多修習時,有大果、大利益。諸比丘,如何是『當入出息念定已修習、多修習時,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到林間,或樹下,或茅亭,坐下,結跏趺坐,正身直坐,繫念在前,入息(長、短)知入息(長、短),出息(長、短)知出息(長、短),學身行入息輕安,學身行出息輕安。
諸比丘,如此入出息念定已修習、多修習時,有大果、大利益。」
諸比丘,我過去尚未成等正覺,仍為菩薩時,我也多住於此住。諸比丘,我也多住於此住時,(如此則)我身與眼都不疲倦,由於心不染著而解脫諸漏。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身與眼都不疲倦,由於心不染著而解脫諸漏。』就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捨斷對俗世的憶念與欲望。』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於無厭惡住於厭惡想。』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於厭惡住於無厭惡想。』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於厭惡與無厭惡,住於厭惡想。』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於厭惡與無厭惡,住於無厭惡想。』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淨除厭惡與無厭惡(想),正知正念住於捨。』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得成就初禪。』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尋、伺止息,內靜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得成就二禪。』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喜心止息,正念正智住於捨,身心受樂,成就聖者所宣稱的捨、念、樂住的三禪。』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所以,諸比丘,此處如果有比丘期望:『願我離苦息樂,憂喜先已斷,不苦不樂,捨、念、一心,成就四禪。』應專心致志修習入出息念定。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想、受滅定…」
「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定時,如果他感受樂受,他了知:『此為無常。』他了知:『此不被執取。』他了知:『此無須喜樂。』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此為無常。』他了知:『此不被執取。』他了知:『此無須喜樂。』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了知:『此為無常。』他了知:『此不被執取。』他了知:『此無須喜樂。』
如果他感知樂受,他感知對此離繫。如果他感知苦受,他感知對此離繫。如果他感知不苦不樂受,他感知對此離繫。
當他感知身體終結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知身體終結的感受。』當他感知生命終結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知生命終結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終結,所有被感受的、不可喜的,就在此處都將成為清涼。』
諸比丘,譬如有油與燈芯,油燈才能燃燒;由於油與燈芯的耗盡,沒了食物,油燈就會熄滅。諸比丘,同樣地,當比丘感知身體終結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知身體終結的感受。』當他感知生命終結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知生命終結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終結,所有被感受的、不可喜的,就在此處都將成為清涼。』」
=============
《雜阿含276經》卷11:「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CBETA, T02, no. 99, p. 74, c28-p. 75, a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