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舊書誌之 14 --- D. Andersen 'A Pali Glossary'

P1160781

我手邊的外文佛學書籍相當獨特,我總是東買一本、西買一本,不管他是否當下要用,或是日後用到的可能性不大,反正可以用網路上所說的話來形容:「買書如山崩,讀書如抽絲」。

於是,不讀《法句經》的我,老早就買了布臘夫(John Brough)的《犍陀羅法句經》,當時還不知道這是本幹什麼的書。

買了

Minh Chau, Thich, (1964/1991), The Chinese Madhyama Āgama and the Pāli Majjhima Nikāya, (Buddhist Tradition Series, volume 15),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India.

當時還未動手作「四部,四阿含」的比較研究,也不知道作者 Thich Minh Chau 就是釋明珠長老,他是廣淨長老的剃度師淨行法師的佛學院老師。

面對華宇出版社《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百本,我莫名其妙地單單買回赤沼智善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像是一本帳簿,東看西讀,反覆咀嚼,也感受不出一絲佛法的法味。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6 reprint at Taipei),《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華宇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當時買了

Norman, K. R., (1995), The Group Discourses II, PTS, Oxford, UK.

還苦苦哀求書店幫我跟 PTS 訂「The Group Discourses I」,後來才知道沒有所謂的「The Group Discourses I」出版。

昨天在閱讀法光法師《法句經之英譯及研究》時,

Dhammajoti, K. L., Bhikkhu 法光, (1995), The Chinese Version of Dhammapada,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 法句經之英譯及研究, University of Kelaniya, Sri Lanka.

書上有一則我要引用的書:

Andersen D., "Pali Glossary Vol. II", (Delhi 1979, first published 1901)

這書名有一點熟,從角落塵埃裡抽出一書,乖乖,沒錯,就是他本尊,也記不得到底是在重慶南路上「佛哲書局」,還是當年還在和平東路一段的「方廣書屋」,或是在新生南路巷子內的「明目書局」買的,翻開扉頁,還貼著和平東路一段185-4號2樓的「方廣書屋」標籤,希望這一對學佛夫妻,日子過得平安順利幸福。

我的書上寫的是,

Andersen D., "A Pāli Glossary Vol. 2", First Indian Edition 197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01.

書的內扉頁寫著:

A Pāli Glossary

   Pāli reader and of the Dharmapada

   by

Dines Andersen, Ph. D.

Vol. II",

這書在 2002年買了以後都不曾翻閱,沒想到今天會用上此書。

Andersen 1901年出版此書,正是台灣割讓日本之後的六年,少年姜紹祖就在1895年去世。Andersen 應該比姜紹祖大個十多、二十多歲,而和淡水馬偕醫生、彰化蘭大闢醫生、台南巴克禮博士年齡相當吧。

佛教中講究的是「時節因緣」,當年朱蔣元、張光雄兩位居士鳩集鉅資出版《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百本,當日如果未作,今天作來恐怕要難上一百倍都還不止。可是朱蔣元、張光雄兩位居士的事蹟少人提起,讓人望風懷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