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引自部落格《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台語有一句「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還大餅 thai5-ti1-koon1-bo5-sio1-tshiann2, ke3-tsa1-boo2-kiann2-henn5-tua7-piann2」 (「請、囝、餅」押 -iann2 的韻),一般寫作「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貺大餅」。意思是「請客時,不會想到某人,到了紅白事,卻給某人送來帖子、訃音」,也就是「只懂入門禮,不懂出門禮」(入門禮,別;出門禮,不別 lip-mng5-le2, bak; tshut-mng5-le2, m7-bak)的意思。
在我哥哥那一年代的婚禮,一些給長輩的喜帖要新郎親自送、親自邀請。哥哥曾跟我提及,有一位住得較遠的長輩,請人轉送而沒親自送喜帖,居然沒到,還得新郎親自跑一趟去邀請。
結婚大喜日之前,新郎家必須事先詢問新娘家要「多少斤」大餅,在結婚日之前(通常至少是十天前)必須送大餅過去。新娘家就將這些大餅分送給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照一般禮數,收到大餅的人必須給新娘子「添嫁妝」,送一些賀禮(主要是現金、金飾)給新娘。後來,新郎家怕「大餅」不中意,或臨時追加份數,媒人在提親時,通常會問是否要「聘金」,以及多少斤「大餅」。問明白了之後,媒人會提議用多少錢「打 tann2 充當此份禮品的金錢」,由新娘家自己訂製「大餅」,自己分發。
至於「刣豬公」,主要是答謝神明,宴請客人時,客人不用送禮;而對方送來大餅時,通常要送禮去「添妝、添嫁妝」,近五十年來女方都會請客,更早時,只是「還大餅」。
在我們家鄉:「嫁查某囝,還大餅 ke3-tsa1-boo2-kiann2-henn5-tua7-piann2」 ,「還」字讀如「還願」的「還 henn5」,而不是有些地方讀成「幸運」的「幸 henn7」。
如上圖所示,「貺」的意思是「賜」,讀音是「許訪切」,讀音和「狀況」的「況 khoon2」相同。唐朝玄應法師的標音為:
《一切經音義》卷28:「禮貺(許誑反,《爾雅》:『貺,賜也。』郭璞曰:『謂賜與也。』)。」(CBETA, T54, no. 2128, p. 493, c1)
依據《一切經音義》,讀音也是「khoon2」,這和「還 henn5」或「幸 henn7」,字音、字義都不相符,因此選用「貺」字並不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