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雜阿含1247經》的教導,「為何『止相 samādhinimitta』、『舉相 paggahanimitta』、『捨相 upekkhānimitta』三者既不能全捨,也不能捨其中兩者,而是應視情況而捨。其中「止相 samādhinimitta」,雖然菩提比丘譯為「定相 mark of concentration」,可以見到《雜阿含經》的譯師蓄意迴避「定」字,而選用「止」字。「舉相 paggahanimitta」,會令人誤以為是「掉舉 uddhacca」,但是「掉舉 uddhacca」意指「擾亂的心、躁動的心」,「paggaha」意指「精勤、努力」,兩者有相當的差別。至於「捨相 upekkhānimitta」為何會導致「不得正定」也是令人疑惑。
(莊春江老師譯作:「...應該經常作意三相:應該經常作意定相、應該經常作意努力相、應該經常作意平靜相。 」請參考(3.103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526.htm)
這些,顯然無法單純經由漢譯經典來體會,必須藉助禪師親身的體驗漢巴利注釋書的解說了。
漢譯《雜阿含1246經》與《雜阿含1247經》都是以金師鍊金做比喻,前者對應《增支部 3.101 經》,後者對應《增支部 3.102 經》。
===================
《雜阿含1247經》卷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
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韛,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韛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強。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韛,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342, a3-21)
4 則留言:
掃葉人您好:
冒眛請敎一件事。
弟不曾研正式研習佛學。大致上只讀了心經、金剛經的各種注釋版本。
最近佛敎正覺同修會有妙法蓮華經的課程要開始,好像是每晩2小時、每週5天、三個月。蕭平實居士講。
我的問題有兩個:
1:這是適合初學者的經典嗎?
2:蕭平實居士的講經不知道如何?
我建議的地點有三處:
法鼓德貴學院,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慧日講堂(台北市朱崙街36號),
法光佛學研究所(開放給一般人聽課,在八德路與光復南路交口附近)
我建議別從、、、等開始,而是去聽楊郁文老師在法光與法鼓所開的課程,從此基礎逐漸深入。
真感謝。佔用您的時間了。
Claude
Dear Taiwanlang,
昨天留言,有一些字未顯示出來,今天將它補充整齊。
我建議的地點有三處:
法鼓德貴學院,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慧日講堂(台北市朱崙街36號),
法光佛學研究所(開放給一般人聽課,在八德路與光復南路交口附近)
我建議別從《法華經》、《金剛經》、《華嚴經》、《楞嚴經》、《楞伽經》等開始,而是去聽楊郁文老師在法光與法鼓所開的課程,從此基礎逐漸深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