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彰化縣老地名 2:《臺灣志略》中的「彰化」與「半線社」

pict 379
本文貼圖都引自部落格《鯤鯷工作室》
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
在彰化縣北與台中縣南有「巴布薩社」、「貓霧捒社」兩個社名,有人指出其實兩者同是平埔語Babuza的音寫。
在報紙上報導(2010.10.30):嶺東商專左側舊名楓樹林附近,發現張國夫人牌位,其神位牌背面記有下列文字:「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初五時葬於彰化縣大肚山貓霧拺社後西勢山頂。」乾隆四十二年是西元 1777 年。
依據黃叔敬《番俗六考》中,有:「貓霧拺諸社鑿山為壁」之語,可證明貓霧拺社人並不居住於平原上,而是依山腰而住的平埔族聚落。有可能荷蘭地圖紀錄的 Babausack 被寫成『貓霧拺』,最後被美化為『半線』。
另外,彰化市古地圖有「西勢庄」(這個地方現在仍被稱為「西勢仔」),我懷疑「西勢」正是「賽夏」的另一個讀音,目前已知賽夏族的最南端居住地是苗栗縣鯉魚潭旁的部落。
我要讀者注意看的是下圖正下方,紅筆圈起來的地方是「番社」,這也是上圖標註為「半線社」的地方,也就是彰化市從「半線」演變為「半線庄」,而成為「彰化城」,半線社也就遷移到目前南郭國小的地方(1960年代那邊還有牧場,養了乳牛,銷售牛乳到彰化市各國小),你會注意到這也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始人蘭大闢的家,也是傳教給原住民的一貫目標。
下圖彰化城外正北方是「北門口」,右邊是「市仔尾」,也是賴和的家(他家的對面是我家,我家在吳蘅秋的蘅園的旁邊,據說台灣股票上市公司華通公司,一個 PCB 印刷電路板公司,的董事長是鄉前輩吳秋的後人)。
pict 38
這篇文章我要介紹的是「石頭公」廟,當我知道祭拜石頭公的意義時,回到母親娘家的居住地,位在新竹市彰化女中大門對面,地名叫「外泗汛」,那時舅舅家後面有一座「石頭公廟」,我進去察看時,石頭公的故事已經漢化了,也見不到那粒石頭了。不過,小時候如果姪兒夜哭,或者發燒久醫不退,母親就帶著一大盤米,一件小孩子的衣服,去找尪姨,(有人說「尪姨」是「平埔族的巫醫」,至少彰化地方是指類似「童乩」的收驚的人,但是他們又和道教的童乩不一樣),尪姨的儀式我不記得了,印像比較深刻的是,小孩子的衣服掀起來之後,原來盤子上圓整的生米,會有凹洞,尪姨會根據凹洞作一些解釋,只不過這過程也相當漢化,她也燒香和燒金紙,不會給草藥。
==========================
尹士俍《臺灣志略》作於乾隆三年(1738),約印於乾隆五年(1740)。2005 年李祖基點校了海內孤本,此新版書《巡臺錄˙臺灣志略》148頁,對「彰化縣」的平埔族描述如下:
「彰邑熟番二十二社,並歸化之水沙連二十五社(埔里25社歸彰化縣令管轄),共男番二千三百一十八丁,邑西南沿海有南社、貓兒干社、二林社、大突社、馬芝遴社,皆土瘠番貧,力役種植,馬芝遴差為饒裕。邑之南有西螺社、眉里社、東螺社、大武郡社、半線社。半線在邑之南門外,故稱彰化者多云『半線』。邑之西北有阿束社,北過大肚溪有南大肚社、中大肚社、北大肚社、水利社 、遷善社、感恩社(原書註:『遷善』舊名『沙轆』,『感恩』舊名『牛罵』,因雍正十年(1732)同大甲西番(蓬山社?崩山社?在貓盂社旁)作歹,剿撫後皆更易新名)。郡東延山有柴坑仔社、貓羅社、南投社、北投社、貓霧捒社。
以上各社俱應差徭。其住屋皆名『番仔樓』,築土高五、六尺,或架竹木上,排豎木柱,結茅為頂,兩簷下垂,去地尺許,內可藏農具、車輛等物。兩山各開一門,緣梯而登,式甚別各番。皆長髮,齒不盡染,所穿耳輪特大。」
對照本文引自部落格《鯤鯷工作室》的地圖:
「貓兒干」與「南社(貓兒干南社)」都在濁水溪南岸,約當雲林縣崙背鄉,可見當年此處人口眾多。
「二林社」是「彰化縣二林鎮」,
「大突社」是「彰化縣溪湖鎮」。
「馬芝遴社」是「彰化縣埔鹽鄉」。
「西螺社」是「雲林縣西螺鎮」。
「眉裡社」是「彰化縣溪洲鎮」。
「東螺社」是「彰化縣北斗鎮」,。
「大武郡社」是「彰化縣社頭鄉」。
原來的半線社,已經成為彰化縣邑,或稱為半線庄,半線社遷到彰化城南城牆外,所以此地名叫「南郭里」,彰化為何沒有「北郭里」、「東郭里」、「西郭里」?因為這是舊地名「半線社」的所在地。
「阿束社」,在彰化市香山里,為彰南路上,舊名「番社口」。
「大肚社」是現在的台中縣大肚鄉,分南大肚社、中大肚社、北大肚社,可見其人口眾多。
「水利社」應為「水裡社」為台中縣龍井鄉麗水村
沙轆社」為台中縣沙鹿鄉,
「牛罵社」為台中縣清水鎮。
「南投社」為南投縣南投市。
「北投社」為南投縣南草屯鎮。
「柴坑仔社」為彰化市「國聖里」,舊地名叫「國聖井」。
「貓羅社」為彰化縣芬園鄉。
「貓霧捒」是現今台中縣成功嶺與大里之間,
「阿里史社」與「掃捒社」是現今台中縣潭子鄉,
「岸裡社」其實是「岸裡」與「大社」,有時合稱「岸裡大社」, 位於現在的台中縣神岡鄉。
在台灣清朝統治時代的地圖,稱「街」為都市,稱「庄」為漢人村落,稱「社」則為「平埔族」或其他族的聚落。
相對來說,《臺灣志略》提到的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地名、原住民社名都還找得到確切地點,但是同書紀錄的宜蘭、花蓮、台東的原住民社名,大半都無法追尋了,這一代的學者不作此蒐集、訂明之類的工作,日後恐怕更是徒留名號而無跡可尋了。
=====================
在上一篇提到「百姓公廟」:
百姓公廟是漢人祭祀無主孤魂的特有廟宇,又稱為有應公廟或萬善公廟,不過,這間於二百多年前即建立的百姓公廟,最早祭祀的是平埔族音譯為「尪姨」的祖靈,這些祖靈通常用一塊石頭來代替,有時候會在石頭上綁紅布條識別。
彰化市有兩所百姓公廟,一所是面向火車站的左手邊,在中正路上,快接近中華路。另一所是「十八英雄公廟」,拜的是誰,不是很清楚,小時後似乎有長輩說拜的是「番」,據說是朱一貴之亂協助守城,戰敗被殺的「十八位英雄」,它位於永安街旁,是彰化縣柔道耆老黃滄浪八段的柔道館對面,現在是連這所柔道館也找不到了。
另外,面對彰化市孔廟大門的左手邊,原來是「大成幼稚園」的原址,它是民國初年推動「民眾教育」的「王鳳儀」的分支機構,可惜,已經拆了,彰化縣政府說得彷彿彰化市只有八卦山大佛與彰化肉圓而已似的,而忘了彰化市還有「南瑤宮」、「曇花堂」、「大道公廟」、「錠光佛寺」等古蹟。
作者 GS   2010-10-25 01:44
百姓公廟是漢人祭祀無主孤魂的特有廟宇,又稱為有應公廟或萬善公廟,不過,這間於二百多年前即建立的百姓公廟,最早祭祀的是平埔族音譯為「尪姨」的祖靈,這些祖靈通常用一塊石頭來代替,有時候會在石頭上綁紅布條識別
....................
原來大武郡社﹝彰化縣社頭鄉﹞舊社東邊有一處地名為石頭公,其由來便是洪安雅族的祖靈祭之場所

以下引自部落格《平埔道卡斯》:
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winfd/2010/10/23/70267

以下引自彰化縣秀水鄉華龍國民小學部落格:
http://www.hlps.chc.edu.tw/~changhua/history/his2.htm
彰化縣古為荒服,在荷蘭入據前所住的居民都是平埔族人,共有十個社,分開散居於全縣,前七個社屬巴布薩族,後三個社屬和安雅族:

彰化平埔族十社分布圖  (仿繪自吾鄉彰化)
    1.半線社:位於今彰化市。
    2.柴仔坑社:位於今彰化市國姓里(舊名柴仔坑)。
    3.阿束社:位於今彰化市香山里(舊名番社口)。
    4.馬芝遴社:位於今鹿港鎮。
    5.東螺社:位於今埤頭鄉番子埔。
    6.二林社:位於今二林鎮。
    7.眉裏社:位於今溪州鄉舊眉村。
    8.貓羅社:位於今芬園鄉舊社村。
    9.大武郡社:位於今社頭鄉舊社村。
  10.大突社:位於今溪湖鎮大突里。

(版主按語,阿束社在大肚溪旁,如在出海口,則是現今的伸港鄉;大部分古地圖則標為彰化城西北的大肚溪南岸,這樣就是現在的和美鎮。另外東螺社與北斗鎮,下一篇再介紹)
==================================
以下引自黃薇妮 〈社會關懷詩作欣賞功《瑞桃齋詩稿》〈半線社〉
tpfile.tcavs.tc.edu.tw/teacher/.../..%5C教學資源%5C會關懷詩作欣賞.doc
德功(1850~1924),字汝能,號立軒,師事陳肇興、蔡醒甫,於文、史、地方社會工作皆有建樹。系出延陵,先世誠厚公於乾隆間自福建同安東渡至台灣,移居城內總爺街,為彰化之望族,世居彰化。幼即潛心於經傳,同治十三年補博士弟子員,至光緒二十一年使膺歲貢(科舉時代,府、州、縣每年按照定額,選拔資格較老的廩生,貢於京師,入國子監講習學業,稱為歲貢),期間七赴鄉闈,屢薦不售,然乘應試之便,訪祖墳、溯根源,傳為美談。性淳厚,急公好義、恤孤憐寡,曾籌建育嬰堂、忠烈祠、元清觀等等,身任其勞。日人據台,因門望資歷為當局所重,被徵為參事,多次為民請命。著有《瑞桃齋文稿》、《瑞桃齋詩稿》、《瑞桃齋詩話》,治台灣史者多取資料於此。稿中若干與日人附和之篇什,及與日本政府後來所保持的親密關係,多為人所詬病1。
一、內容:
詩名:〈半線社〉1
半線番更化,鄉村暫式微2。古松多合抱,修竹自成圍3
刺面兇形改,投田舊俗遺4。可憐恆產少,日久社丁稀5
二、注釋:
1 半線社:彰化市舊稱半線,該社屬於平埔族巴布薩族的一支,社址位於今日彰化基督教醫院旁,獵場則廣及彰化縣的東北邊。
2 半線番更化,鄉村暫式微:鄉村,鄉下的村落,這裡應該指原住民的部落。這二句是說半線的原住民受到漢人化,使他們的部落逐漸衰落
3 古松多合抱,修竹自成圍:修竹,長竹。二句是古松已經長到能夠合抱大小,修長竹子四周圍繞。
4 刺面兇形改,投田舊俗遺原住民臉部刺青呈現出凶神惡煞樣子,因為受到漢化改變學習漢人種田,因而遺忘自己舊有習俗
5 可憐恆產少,日久社丁稀:可憐啊!就算為人耕再多的地,也沒有辦法得到屬於自己不動產,日子一久換來的只是部落人丁的稀少。

三、賞析
這首詩表面上看起來只是敘述原住民漢化後的結果是在平淡的文字敘述可以看到作者對於原住民情的一面。這首詩可以首〈番社〉相對照:「鑿齒文身地,彬彬俗化良。狉獉皆禮樂,鱗介亦冠裳。俗尚都新製,形容變舊裝。可憐愚蠢甚,十室九空囊。」二首詩都在尾聯處,使用強烈語氣批判原住民漢化後,不但什麼得不到遺棄了自己文化各方面無法翻身首聯以平方式,說明了部落與漢化之間因果關係;頷聯表面寫景,背後隱藏部落式微後的情景;頸聯直敘原住民對習俗的棄置、受漢文化的影響。尾聯以感嘆的語句,道出原住民受漢人壓迫、不公平的對待,更悲慘的是,日子一久,部落人丁越來越少。這裡的「人丁稀」,有可能指壯丁外移,也有可能指的是子嗣不像從前般繁盛。
從作者的生平介紹中可以看出其對於社會中底層人民的關懷以及貢獻,雖然之後與日人的關係密切,無損其對於百姓所做的努力。難得的是,從《瑞桃齋詩稿》中可以發現不少這類對於原住民生活描述的詩歌,且在形象上也不似其他的詩人,將原住民描寫成凶神惡煞的模樣。吳德功在這一方面,的確有較一般人先進的想法。
======================
《半線社聚飲歌》
真角夫甲文南(捕得鹿),
支備辰呵打(收得米),
密林嗎流呵嚎(做下酒),
保務務其阿肖萬什呵嚎(社眾齊來賽戲喝酒)。
版主不會作此詩的註解。半線社是版主故鄉彰化市的平埔族巴布薩社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