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漢語詩詞格律十講:二、仄韻

7

照片引自"tony045"

http://map.answerbox.net/user-126022.htm

那些字是「平、上、去、入」,在古時候有標準答案,就是去查隋朝陸法言編著的《切韻》,這本書據我的理解已經散佚不全了,唐朝時的《切韻》這本書已經沒有存世的古本,現代人是把宋朝劉淵《平水韻》(《佩文詩韻》)這本書當作唐人的用韻。宋朝陳彭年等人編了《廣韻》這本書,也是最流行的韻書。你要用的字如果能在「入聲部」找到就是「入聲」,如果在「上聲部」找到就是「上聲」。雖然,《切韻》只有敦煌遺書留有殘本,這本書在唐朝玄應法師著的《一切經音義》找到一百多條引文。

「平、上、去、入」在古時候有標準答案,意思是古代唐宋科舉考試是要考作詩的,到時候考生把平仄搞錯,押韻下錯韻腳,叫做「失格」,現代話叫作「淘汰出局」。

不過,沒要作古詩的人也不用緊張,只要台語一讀,就可判別平、上、去、入。入聲字特別重要,因為在中國普通話已經散入「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之中,不易分辨。另外,在「宋詞」的欣賞與創作中,有些詞牌必須押「入聲韻」,也得辨別出它們來。

古時候有兩首詩講解「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四聲,可以說是略知漢學的人都知道。但是如何區別就較少有人提及。
台語之古老與典雅,可以從台語上溯宋詞、唐詩、漢賦、詩經、甲骨文看到見證,只有皮相的人才會認為台語「有音無字」。「平、上、去、入」四聲是兩岸中文系的基本常識,如今保存在台語中,只是台語古典的一個例子,今天的「北京話,(普通話,華語)」已經沒有入聲的音,在台語的入聲字,如第一聲的「激、屋、督」,第二聲的「吉、竹、獨」,第三聲的「谷、蜀、乞」,第四聲的「速、木、六」。

在唐朝時,韓國人、日本人到長安學習儒學、佛學及其他文化,當時有唐朝的釋神珙作了教學用的四聲詩:

『平聲哀而安,

上聲厲而舉,

去聲清而遠,

入聲直而促』。

詩中「安、舉、遠、促」分別是「平、上、去、入」四聲,同時「舉」字和「促」字要押韻,這兩個字原來的讀音是什麼而會押韻呢?

明朝時釋真空也作了一首題為「玉鑰匙歌」的四聲詩: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詩中「昂、強、道、急」分別是「平、上、去、入」四聲。

詞牌中,〈憶秦娥〉是押入聲韻的,試看李清照的

憶秦娥-臨高閣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可以看到「閣、薄、薄、角」,「惡、落、落、寞」押韻,讀得出「閣、薄、角」為何押韻?為何是入聲字?

李白的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可以看到「咽、月、月、別」,「節、絕、絕、闕」押韻,讀得出「別、節、絕」為何是入聲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