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攝頌初探
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
本文出自《福嚴佛學研究》第四期,2009 年四月出版,89-139頁
11. 《雜阿含經》卷3:「其道有三種(69),實 (70) 覺 (71) 亦三種;有身四種說,羅漢有六種」(CBETA, T02, no. 99, p. 19, a2-3)
此攝頌含 69-71經。參考<表十一>。
<表十一>
雜阿含 | 相應部尼柯耶 | 附註 |
69 | 22.44 | 11.1 |
70 | 22.103 | 11.2 |
71 | 22.105 | 11.2 |
[附註]:
11.1 《佛光藏,雜阿含經》與《互照錄》也列《SN 22.44》為此經的對應經典。「其道有三種」,《互照錄》只編兩經,《佛光藏,雜阿含經》標點為「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顯然也是只作為兩經。[1]
11.2 《互照錄》列《SN 22.65》為此經的對應經典,並且標為「實覺」,導師認為「攝頌:『其道有三種,實、覺亦三種』,三經各有『當說』、『有(實有)』、『知(覺)』,成為九經。此處經文,獨缺『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尋經文,乃被誤寫於下經之後,故今移此以符頌義」[2]。《佛光藏,雜阿含經》於117頁第三行之後,未將「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移至此行,仍然維持《大正藏》原貌,此處未遵循《會編》的創見。
12. 《雜阿含經》卷3:「知法(72)及重擔(73),往詣(74)觀(76)欲貪(77);生(78)及與略說(79),法印(80)富蘭那(81)」(CBETA, T02, no. 99, p. 21, a23-24)
此攝頌含 72-81經。參考<表十二>。
攝頌缺《雜阿含 75經》
<表十二>
雜阿含 | 相應部尼柯耶 | 附註 |
72 | 22.106 | 12.1 |
73 | 22.22 | |
74 | 22.117 | 12.2 |
75 | 22.58 | 12.3 |
76 | 22.118, 22.119 | |
77 | 22.25 | |
78 | 22.30 | |
79 | 22.9, 22.10, 22.11 | 12.4 |
80 | ---- | |
81 | 22.60 |
[附註]:
12.1 《佛光藏,雜阿含經》與《互照錄》也列《SN 22.23》為此經的對應經典。
12.2 《佛光藏,雜阿含經》與《互照錄》也列《SN 22.65》為此經的對應經典。經文與攝頌的『往詣』無明顯關聯。
12.3 《會編》將「攝頌十二」列為『知法及重擔,往詣,(差別)、觀、欲貪,生及與略說,法印、富蘭那』,所增列的『差別』為對應《雜阿含 75經》。原攝頌缺《雜阿含 75經》,「攝頌十二」為五言四句,並沒有明顯的缺字掉句現象,因此比較合適將「攝頌十二」標誌為缺《雜阿含 75經》,而此經可能是攝頌成型後所增編的經典。
12.4 《會編》的附註說明《雜阿含79經》及附屬的三經為「立三世有性,為『說一切有部』立義所依[3]」,因此未列對應經典;《佛光藏,雜阿含經》與《互照錄》則列《SN 22.19》、《SN 22.10》、《SN 22.11》為此經的對應經典。《雜阿含 79經》與巴利對應經典的差異是,《雜阿含79經》「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有過去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欲現在色故,多聞聖弟子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如是說。[4]」,對應的《相應部尼柯耶》無此經文。因此,此處《會編》不列對應經典為較合理,《互照錄》與《佛光藏,雜阿含經》應該註明巴利經文僅為參考經典,而非對應經典。
13. 《雜阿含經》卷5:「彼多羅(57)十問(58),差摩(103)焰(104)仙尼(105);阿[少/兔]羅(106)長者(107),西(108)毛端(109)薩遮(110)」(CBETA, T02, no. 99, p. 37, b26-27)。
此攝頌含 143-151經。參考<表十三>。
<表十三>
雜阿含 | 相應部尼柯耶 | 附註 |
57 | 22.81 | |
58 | 22.82 | |
103 | 22.89 | |
104 | 22.85 | |
105 | 44.9 | 13.1 |
106 | 22.86 | |
107 | 22.1 | |
108 | 22.2 | |
109 | 13.2 | 13.2 |
110 | ---- | 13.3 |
[附註]:
13.1 《會編》在此未列對應經典。
13.2 《會編》在此未列對應經典。
13.3 《會編》、《互照錄》與《佛光藏,雜阿含經》在此未列《相應部尼柯耶》的對應經典。不過,三者都列《中部尼柯耶35經》與《增一阿含,37.10經》為對應經典。
14. 《雜阿含經》卷10:「輸屢那三種(30-32),無明亦有三(256-258),無間等(259)及滅(260),富留那(261)闡陀(262)」(CBETA, T02, no. 99, p. 67, a20-21)
此攝頌含 30-32, 以及 256-262經。參考<表十四>。
<表十四>
雜阿含 | 相應部尼柯耶 | 附註 |
30 | 22.49 | 14.1 |
31 | 22.50 | |
32 | ---- | |
256 | 22.127 | 14.2 |
257 | 22.135 | 14.3 |
258 | 22.129, 22.131 | 14.4 |
259 | 22.122 | |
260 | 22.21 | 14.5 |
261 | 22.83 | |
262 | 22.90 |
[附註]:
14.1 攝頌:「輸屢那三種(30-32),無明亦有三(256-258),無間等(259)及滅(260),富留那(261)闡陀(262)」[5],對照閱讀的《瑜伽師地論》,在論文「聽聞正法,為他演說,自正修行,法隨法行,是名行圓滿。果圓滿者,謂即由聽聞正法,為他演說,此法隨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又能證得現法涅槃,是名果圓滿。」[6]「聽聞正法」對應「攝頌四」的「多聞(25)」,「為他演說」對應攝頌「善說法(26)」,「法隨法行」對應攝頌「向法(27)」,「現法涅槃」對應攝頌「涅槃(28)」,《瑜伽師地論》論文又說「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7]對應攝頌「輸屢那(30)」經文的「於無常色,變易、不安隱色,言『我勝、我等、我劣』」[8],《瑜伽師地論》「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9] 對應攝頌「輸屢那(31, 32)」經文的「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跡不如實知故」[10],接下來《瑜伽師地論》「一於過去諸行如實了知是無常性,二於現在諸行如實了知是滅法性,三於未來諸行如實了知生滅法性」[11] 對應攝頌「無明亦有三(256-258)」等等。依照《瑜伽師地論》,在《雜阿含 25經》到《雜阿含 29經》之後,接續的對應經典是《雜阿含 30經》到《雜阿含 32經》,然後是與「攝頌十四」呼應的《雜阿含 256經》到《雜阿含 262經》,這是將「攝頌十四」的對應經典接續到「攝頌四」之後的理由,否則,就有可能將《雜阿含 30經》到《雜阿含 32經》移到《雜阿含255經》到《雜阿含 256經》之間。
14.2 《雜阿含 256經》到《雜阿含 258經》,《會編》註明為與《相應部尼柯耶,SN 22.133-135 經》相近[12]。《佛光藏,雜阿含經》顯然是接受《互照錄》的編列方式,而將對應經典依次作為《SN 22.126-130》、《SN 22.133-135》、《SN 22.131-134》。上述巴利各經都論及「無明」與「明」,差異不大;如果非得作一選擇,《雜阿含 256經》的對應經典應該以《SN 22.127》較接近,《SN 22.126》為「一比丘問世尊」,《SN 22.133》為「舍利弗問摩訶拘絺羅」,只有《SN 22.127》為「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但是,《雜阿含 256經》發生地點在其「耆闍崛山」,而《相應部尼柯耶,SN 22.127 經》為「鹿野苑」。
14.3 《雜阿含 257經》的對應經典為《SN 22.135》,同樣為「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主要法義也同樣是對五蘊的「集、滅、滅道跡」如實知。
14.4 《雜阿含 258經》的對應經典為《SN 22.129》與《SN 22.131》,同樣為「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主要法義也同樣是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
14.5 《雜阿含 260經》,《會編》、《佛光藏,雜阿含經》、《互照錄》均未列對應經典。《SN 22.21》的法義與此經相同,不過,無「本行所作、本所思願」的相當經文,兩者差異為,漢譯是「舍利弗問阿難」,巴利經文為「阿難問世尊」;《SN 22.21》可以作為參考經典。
15. 《雜阿含經》卷10:「應說(263)小土摶(264),泡沫(265)二無知(266, 267),
河流(268)祇林(269)樹(270),低舍責(271)諸想(272)」(CBETA, T02, no. 99, p. 72, b12-13)
此攝頌含 263-272經。參考<表十五>。
<表十五>
雜阿含 | 相應部尼柯耶 | 附註 |
263 | 22.101 | 15.1 |
264 | 22.96 | |
265 | 22.95 | |
266 | 22.99 | |
267 | 22.100 | |
268 | 22.93 | |
269 | 22.33-34 | |
270 | 22.102 | |
271 | 22.84 | |
272 | 22.80 |
[附註]:
15.1 《雜阿含 263經》經文沒有「應說」兩字,也沒有與「應說」相關的說法或情節。對應的《SN 22.101》的經題為「斧柄 vāsijaṭa」或「船 nāvā」,也不是「應說」。檢索巴利經文,經中有「原因為何?應說『(因為)不修習』taṃ kissa hetu? abhāvitattā’tissa vacānīyaṃ」[13],對應的《雜阿含263經》為「所以者何?不修習故。」[14],譯文並未出現「應說」。
就攝頌以「十經為一頌」的原則而言,現存《雜阿含經》的攝頌並非完全符合此一原則,請參考<表十六>。<表十六>中「修訂後的經數」僅提供另一種計數「攝頌所含攝的經數」的方法,並非認定此種計數方法較為正確。
<表十六>
攝頌編號 | 攝頌含攝的經數 | 修訂後的經數 | 附註 |
1 | 7 | 10 | 依攝頌將「苦」、「空」、「非我」各算為一經則為十經 |
2 | 7 | 10 | 依攝頌將「過去四種說」算為四經則為十經 |
3 | 9 | 10 | 將攝頌所無的「20 經」計入則為十經 |
4 | 5 | 5 | -- |
5 | 10 | 10 | -- |
6 | 10 | 10 | -- |
7 | 10 | 10 | -- |
8 | -- | -- | 內攝頌,不是「含攝十經」的攝頌 |
9 | 6 | 6 | -- |
10 | 4 | 48 | 依攝頌將「受」、「生」、「樂」、「六入處」均算為12經則為 48 經 |
11 | 3 | 16 | 依攝頌將「道」與「覺」均算為3經,「身」算為 4 經,「羅漢」算為6經,則有16經。 |
12 | 9 | 10 | 將攝頌所無的「75 經」計入則為十經 |
13 | 10 | 10 | -- |
14 | 10 | 10 | -- |
15 | 10 | 10 | -- |
[1] 《互照錄》,29頁,第三卷,15-16項。《佛光藏,雜阿含經》,第115頁。
[2]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第115頁,註6。
[3]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第127頁,註1。
[4] 《雜阿含79經》(CBETA, T02, no. 99, p. 20, a14-22)
[5]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20-21)
[6]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778, a26-b1)
[7]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778, c3-4)
[8] 《雜阿含 30經》(CBETA, T02, no. 99, p. 6, a28-29)
[9]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779, a8-9)
[10] 《雜阿含31經》(CBETA, T02, no. 99, p. 6, c8-10),《雜阿含32經》「於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味不如實知,色患不如實知,色離不如實知故」(CBETA, T02, no. 99, p. 7, a14-16)
[11]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779, a17-19)
[12]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48頁,註1。
[13] 此句菩提比丘的翻譯為:”For what reason? It should be said: because of nondevelopment.” (CDB, p. 959, line 31)
[14] 《雜阿含263經》「所以者何?不修習故。」(CBETA, T02, no. 99, p. 67, a2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