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詩詞有《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魏晉樂府》、《魏晉古體詩》等等類別,進入唐朝以後,還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古五言樂府〉,〈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古七言樂府〉,唐朝這些格律一直延續到現代,約在唐朝後期,出現了詞這種格式,也介是我所描述的就一種曲調填上不同的歌詞的創作方式。大體來說,唐詩是寫來吟詩的,宋詞是寫來按譜歌唱的(也可以說是五代、宋朝流行的 KTV),在魏晉以至唐朝的樂府是用來歌唱的。
漢語詩詞中的「唐詩」(借來稱呼〈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的體裁,就好像宋詞發源於唐末,醞釀於五代,大盛於兩宋一樣),講究平仄、詩韻及對仗。我生也不幸,從高中、大學、出社會、誤入歧「圖」,都不斷有人騷擾我,要我美言或貶損他們的「詩」,其實,並不是只要每句寫七個字,寫了四句就了事。如果各位詩人作家不懂平仄、音韻的格式,請你們改寫白話詩或現代詩,讓另一組詩人去噴鼻血吧…,阿們。
我們可以先欣賞李白的〈三五七〉詩: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所以唐詩不一定要寫成〈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的樣子。
杜甫很少寫〈七言絕句〉,他的〈江南逢李龜年〉是一首傑出的佳作:
「歧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在長安豪貴的宴會中,唐玄宗弟弟歧王的府第歡宴,經常可以見到名歌手李龜年的演唱;在朝中大臣雲集的崔滌的廳堂裡也常欣賞到李龜年的歌聲,沒想到再這江南暮春三月風景正美的時候,在繽紛落花的季節裡,居然在江南見到你。」
從字面上看不到感傷與喟嘆,必須心細的讀者才體會到兩者的對比。原先只在宮廷宴會、王公大臣之前才表演的歌手,現在卻在江南尋常人家歌唱討生活;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嘆。在銀燭高燒、歌舞歡娛的長安宴會下,所遇見的名歌手,卻在年華老去、落花繽紛的江南再度相逢。這種淒涼的對比,似乎是在嘆息李龜年的從繁華淪落的晚景,其實未嘗不是杜甫「借他人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杜甫也是從長安流落成都,最後也是流蕩在江南。
李龜年的演唱很可能也會吟唱當代著名詩人的近作。
漢詩七言絕句的格式,可以依首句的平仄分為四種:1. 平起平收, 2. 平起仄收, 3. 仄起平收, 4. 仄起仄收。
1. 「平起平收」為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音,第七字是平聲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有底線的字是平仄均可)
如杜牧〈泊秦淮〉白居易〈憶江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漢語古時候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平音是陰平、陽平,(相當於今天的第一聲與第二聲)。
仄音是「上去入」,簡單地說,就是除了平音以外都是仄音。
這首詩的「月、泊、不、國、隔」都是入聲字。
(因為宋詞有些詞牌是要押入聲韻,所以辨別入聲字就成為欣賞宋詞的要項之一)。
2. 「平起仄收」為第一句第二字是平聲音,第七字是仄聲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基本上只有第一句與「平起平收」不同。
如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這首詩的「一、憶、不、折」都是入聲字。
3. 「仄起平收」為第一句第二字是仄聲音,第七字是平聲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底線的字是平仄均可)
鄭谷的〈江上別友人〉,後人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
揚子江頭楊柳春,揚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羌笛離亭晚,君向蕭湘我向秦。
這首詩的「殺、數、笛」都是入聲字。
4. 「仄起仄收」為第一句第二字是仄音,第七字是仄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有底線的字是平仄均可)
基本上只有第一句與「仄起平收」不同。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的「獨、節、插、一」都是入聲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