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心法師〈《般若經・彌勒請問章》譯注與研究〉(佛光大學碩士論文 2016年,論文發表 2017年)
-------
https://hdl.handle.net/11296/933d7m
《般若經》分成許多部類,有《道行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理趣般若》等,宣揚一切法空的教理,成為大乘佛教所共同遵循的理論基礎,其他的大乘佛教經論,或許對空的教義詮關有所不同,或者建立有不空法,但對《般若經》都不得不有基本的尊重。《般若經》大乘菩薩透過空性的了解來斷除煩惱而證得果位但即不入無餘涅槃。並且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及修行,具足圓滿證得一切種智,斷除所知障而獲得無上的菩提果位。
〈彌勒請問章〉乃是《般若經》其中的一品,若將玄奘與西藏譯的《兩萬五千頌般若經》對照,就可以發現玄奘譯缺了〈彌勒請問章〉。〈彌勒請問章〉主要是探討「假名」(prajñapti)與「實事」(vastu)之間的關係。由於《般若經》主要的思想是「空性」,否定一切法具有實體性,一切法皆不可得,無相即是諸法實相,唯有假名安立來表達一切法皆是無相和無實體性的。然而,〈彌勒請問章〉認為一切法在離開語言活動的範圍,是有實事(vastu)的。因為在語言活動中,其實是不能表達一切法真實的樣態,所以是一切唯假(prajñapti-matra),一切法的真實樣態是屬於無法以語言文字上所能表達的,因此稱為實事。
此外,此章也利用三性的思想來表達本性甚深的般若波羅蜜相。〈彌勒請問章〉裡所提到的遍計所執色(parikalpita-rupa),被分別色(vikalpita-rupa),法性色(dharmatā-rupa),這顯然帶有唯識三性(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的思想。
因此,筆者透過此論文,利用《兩萬五千頌般若經》的梵文校訂寫本進行現代中文翻譯,並試圖詮釋〈彌勒請問章〉中的思想。藉此闡明〈彌勒請問章〉中「假名」與「實事」之關係,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唯識三性思想。
------
般若學與印順學本非敝人所長,釋見心法師此文〈《般若經,彌勒請問章》譯注與研究〉,快速瀏覽之下可以感受此篇碩士論文用心頗深、用力頗鉅,真是好學。閱讀之後也覺得獲益良多。特別法師所選的題材是《般若經,彌勒請問章》是不見於古代漢譯(也未出現在玄奘譯的 600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中),此一譯注與研究特別顯得意義重大。
======
在此抄錄文中提及的一個論點:印順導師所主張的「《中論》與《阿含》」:
------------------
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17-24頁)表示:「《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
這種說法,不要以為希奇,可從三方面去加以說明:
1. 《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
2. 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為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曇,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曇緣起的中道真義。
3. 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以中為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不常不斷的中道,不一不異的中道,出於《阿含經》,上來都曾引證過。」
------------------
藍吉富在〈漢譯本《中論》初探〉主張:「如果說《中論》的基本思想與《阿含經》的基本思想是協調一致的,或說《中論》的義理淵源可以遠溯到《阿含》,這當然是沒問題的。但是若強調《中論》是為『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而撰,這種說法似乎有點勉強。因為毫無疑問的,龍樹菩薩之《中論》思想所受《般若經》的直接影響,遠比受之於《阿含經》的影響為多為深。所以,與其說『《中論》為《阿含》之通論」,倒不如說「《中論》是《般若經》之通論,而《般若經》義是直通《阿含經》義的』,這樣來得自然、恰當些。」
------------------
釋如石(陳玉蛟教授)在〈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香光莊嚴》66期)文中,六項批評中的第一項批評即是此點。
------------------
釋如永,〈印順法師的「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之探討〉,《2001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台中:正覺堂。
------------------
黃瑞凱,〈性空思想研究的一個面向:判定「《中論》是《阿含》通論」的綜合省思〉(http://www.yinshun.org.tw/91thesis/91-03A.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