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阿育王法敕紀錄的經典

91

在版主的學習過程當中,經常對自己提問的兩個問題是:

1. 最早期文獻紀錄的「佛法教導」是什麼?那些是「存世的最早期文獻」?

2. 依據現代考古發現所需增補或改寫的「印度佛教史」是哪些內容?(版主此處的「現代」意指西元 1850-2015)

例如,現代學者認為在孔雀王朝時期,大摩竭陀區域認定的四種姓次第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而非婆羅門種姓主張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所以佛教及耆那教採用「Prakrit 俗語」作經典語言,而禁止使用「Chanda 雅語(演變為後代之梵語 Sanskrit)」,不僅是基於傳教目的,也是因為「俗語」是當時的官方語言,而且不希望教徒去熟悉婆羅門教典(三吠陀 Veda)。

學者也指出,目前出土的西元前一、二世紀之前的碑銘是「Prakrit 俗語」,竭至目前為止(西元2002年)尚未發現此一時期或之前的碑銘使用「Chanda 雅語(演變為後代之梵語 Sanskrit)」。

在出土各種年代碑銘的地方,通常是早期碑銘用「俗語」,後期碑銘用梵語;尚未發現早期碑銘用梵語,後期碑銘用「俗語」的狀況。

佛教最早的存世文獻是「阿育王石刻法敕 Asoka’s edicts」,從考古發現,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與離開印度的年代是確定的,阿育王石柱的年代或摩崖刻石的年代可以碳十四或其他方式確認。阿育王灌頂的年代是佛滅後116年(118年)或218年,這會影響到亞歷山大入侵印度與離開印度的年代與佛涅槃相距多久。目前我暫時的推算如下:

363 佛滅25年,阿闍世王去世,阿闍世王之子,優耶婆陀王即位(梵文作Udayibhadra優陀耶跋陀羅,同安法欽[晉譯290~~306]的[阿育王傳],巴利文作Udaya,在長阿含卷17,二十七經沙門果經,提及阿闍世王之太子)

362 佛滅26年,優耶婆陀王Udaya在華氏城築城。

360 佛滅28年,優耶婆陀王去世,阿闍世王之孫,文荼(Munda)王即位 (漢譯之增一282經約發生在佛滅後28到33年間;南傳巴利文增支部亦有此經A.5.50 Narada)

355 佛滅33年,文荼王去世,烏耳(Kakavarnin)王即位

342 佛滅46年,(阿難92歲去世,猜測,無經典根據)

332 佛滅56年,亞歷山大入侵埃及,(西元年代,為西方歷史學者考證)

327 佛滅61年,亞歷山大入侵北印度

326 佛滅62年,亞歷山大渡印度河,亞歷山大在Taxila([大唐西域記,300頁,呾叉始羅國,Takkasila])遇見一位剃髮的sophist詭辯家,很可能是一位佛教的出家比丘。

325 佛滅63年,亞歷山大抵達印度河三角洲,繼續回師往西。阿育王之祖父、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時為亞歷山大派任之一印度省長,舉兵叛變

323 佛滅65年,亞歷山大病逝於巴比倫。

321 佛滅67年,(旃陀笈多即位,為孔雀王朝之開始)

315 希臘史學家 Megasthenes 梅加辛尼斯 (BC 350?-290?) 奉 Seleucus I 塞琉古斯一世(BC 364-312,亞歷山大逝世後,希臘留守小亞細亞的國王)的命令出使孔雀王朝(Maurya)國王Candragupta旃陀羅笈多的宮廷,並且寫下了厚達四冊的印度遊記,敘述首都Pattna波特那(古名 Pataligrama 波吒厘村,Putaliputta 華氏城)的繁華景象

313 佛滅75年,(旃陀笈多擊敗亞歷山大留守部隊,統一北印度)

297 佛滅91年,(旃陀笈多之子、阿育王之父、賓頭沙羅Bindusara即位,旃陀笈多在位24年)

296 佛滅92年,(毗舍離結集,第二結集,七百結集)

295 佛滅93年,(阿難弟子商那和修Sanavasi去世,阿難涅槃後47年,商那和修曾經參與第二結集)

272 佛滅116年,賓頭沙羅王逝世(在位25),阿育王自立為王

268 佛滅120年,笈多王朝四年大亂後、阿育王即位,育王元年

261 佛滅127年,育王8年攻破伽陵迦,阿育王崇信佛法為法阿育,奉優婆笈多為帝師,阿難涅槃後81年。(1.增一阿含,序品:佛==>阿難==>優多羅2. 舍利弗問經:佛==>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婆私==>優波笈多==>阿育王 3. 南傳巴利文善見律佛==>優波離Upali==>大象居Dasaka ==>蘇那居Sonaka ==>悉伽符Siggava ==>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阿育王

4. 育王傳:迦葉==>阿難==>商那和修(摩田地)==>優波鞠多==>提多迦)

256 佛滅132年,阿育王法敕第五章:育王13年,設達摩大官派到諸侯及鄰國。阿育王法敕第13章,遣派法使到西方五王國弘法。巴利文〔一切善見律毗婆沙〕所述:

(1). 末闡提(Majjhantika,摩田提):犍陀羅Gandhara、罽賓Kasmira

(2). 摩訶提婆(Mahadeva,大天):摩醯娑Mahisa

(3). 勒棄多(Rakkhita):婆那婆私Vanavasa

(4). 臾那()達摩勒棄多(Yonadhammarakkhita):阿婆蘭多迦Aparantaka(此即為Avanti)

(5). 摩訶達摩勒棄多(Mahadhammarakkhita):摩訶刺陀(Maharattha)

(6). 摩訶勒棄多(Maharakkhita):臾那(Yonaka)

(7). 迦葉波(Kassapagotta)、末示羅(Majjhima)、純毗帝須(Dundudhissara or Durabhisara)、索訶提婆(Sahadeva)、阿羅迦提婆(Alakadeva or Mulakadeva):雪山Himavanta

(8). 須那(Sona or Sonaka)、鬱多羅(Uttara):金地Suvannabhumi

(9). 摩哂陀(Mahinda)、壹帝臾(Itthiya or Iddhiya)、鬱帝臾(Uttiya)、拔陀沙羅(Bhaddasala)、三婆樓(Sambala):楞伽島Lanka

以上(1). 為〔說一切有部〕末田地,見諸經律。(7).(Sonari第二號塔& Sanci第二號塔,印度Bhilsa,古代Vidisa卑地寫)出土之舍利陶罐上的婆羅米字(Brahmi)證實為迦葉波、末示羅、純毗帝須之名字,只是需要探究的是〔雪山〕離〔卑地寫〕有大半個印度遠,為何在此供奉其舍利罐。(可能〔卑地寫〕為迦葉波、末示羅、純毗帝須、摩哂陀、目犍連子帝須(及其母)的共同故鄉,卑地寫、阿槃提在佛世時為摩訶迦旃延的教區。)(9). 為〔分別功德論〕與〔善見律〕所敘述。

251 佛滅137年,狄奧多塔斯一世Diodotus即位,大夏國Bactraia成立

249 佛滅139年,阿育王20年,(西元1896年12月1日德國考古學家傅爾博士在原屬印度、現屬尼泊爾Nepal的藍毗尼Lumbini的一片密林中,發現了一根斷柱;這根斷柱在地面上高約五、六公尺,地面下約有三公尺,柱身上有一道明顯的裂縫,不知是出於人為的破壞或是雷電的襲擊。目前以三道鐵圈箍住,以防止它繼續受損而斷裂。這根石柱最珍貴的地方是在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羅密文Brahmi銘刻著阿育王的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二十年,親自來此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摩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象,並且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誕生。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需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玄奘法師在佛滅後1017年(西元630,立柱後879年)到此地,他如此記載著:[有大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如今柱頭馬像已經不知去向。

247 佛滅141年,阿育王22年,華氏城結集,史稱第三結集。

246 佛滅142年,育王23年摩哂陀(Mahendra)攜佛舍利、佛缽入錫蘭

240 佛滅148年,阿難三傳弟子優婆笈多(Upagupta,南傳的目犍連子帝須,兩個名字均為傳說的阿育王帝師)去世,阿難涅槃後102年

230 佛滅158年,阿育王去世,阿育王之孫即位。阿育王在位42年,灌頂即位39年。

====================

以下,我們還是集中在「阿育王法敕」之中,著名的提到佛教經典的銘文:

====================

摩揭陀國之天愛王[1]敬禮[2]於僧伽,述〔問候〕其少病時之樂住。

[0275a14] 諸大德,諸師知朕既對幾何佛陀、法、僧伽而有恭敬[3]與信心,諸大德,如何之事是薄伽梵佛陀所說此皆是善說。而且諸大德,今朕思惟:「如此正法得久住[4]」而得指示〔如下〕:

    〔即〕,諸大德,此等之法門,
    於毘奈耶最勝〔法說〕
    聖種〔經〕
    當來怖長〔經〕
    牟尼偈
    寂默行經
    優婆帝沙問〔經〕及
    關於妄語而薄伽梵佛陀所說羅睺羅〔經〕[5]
    即是也。

[0276a12] 諸大德,朕希望眾多之比丘眾及比丘尼常常專聽聞此等之法門[6]而使思念,〔希望〕優婆塞優婆夷亦如此。

[0276a14] 諸大德,朕如是〔目的,即此四眾[7]〕為得知朕意願以刻此。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 70 冊,274-276 頁)

=====================

摩竭陀國之天愛王敬禮於僧伽,問候其少病時之樂住。諸大德,諸師知朕既對佛法僧有恭敬與 信心,諸大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說,而且諸大德,今朕思惟:「如此正法得久住」而得指示如下:諸大德,此等之法門

1. 毗奈耶的最勝法教(Vinayasamukase),有學者稱此指的是『轉法輪經(《雜阿含379經》)』,而不是『毗奈耶(戒律)』。

2. 聖居經(Ariyavasani) 增一阿含46.2經,AN 10.20,參考《雜阿含71經》

3. 當來怖畏經(Anagata-bhayani) AN 5.78, (增支AN 5.77~79),《T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十誦律》「佛告優波離。當來有五怖畏。今者未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五。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自不調伏。復度他出家受戒。是亦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比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當來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不調伏。復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修戒修心修智。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二第三怖畏。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溉灌。是法中過毘尼中過。毘尼中過是法中過。優波離。是名第四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後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共誦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以前後著中。以中著前後。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是名法過毘尼過。毘尼過法過。優波離。是名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為五。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無欲鈍根。雖誦句義不能正受。優波離。是初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與比丘尼相近。或犯大事捨戒還俗。優波離。是第二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要法。不能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說時。無憐愍心無愛樂心。如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隨世所欲有信樂心。說俗事時有愛樂心。是故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法滅。優波離。是第三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優波離。當來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是不修身戒心智。已為衣食故。捨阿練若處。捨林樹下。入聚落中。若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求覓時擾亂。優波離。是名第四第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CBETA, T23, no. 1435, p. 358, c26-p. 359, b15)

4. 牟尼偈(Muni-gatha)小部尼柯耶,經集蛇品第12章牟尼經(207~221)

5. 寂默行經(Moneyasute)小部經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羅迦經(679~723)

6. 優婆帝沙問經(Upatisa-pasine)小部經集第四品義品第16章[舍利弗經](955~975)

7. 羅侯羅經(Rahulovada)中部尼柯耶61經,中阿含經14經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