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研究叢刊:佛教與中國宗教》規劃
以下引自《UBC Buddhist Studies Forum》
http://blogs.ubc.ca/dewei/%E5%9F%9F%E5%A4%96%E7%A0%94%E7%A9%B6%E5%8F%A2%E5%88%8A/
佛教及其他形式的宗教,是中國文明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佛教研究為例,其如同學術世界中的十字路口,中西交通、藝術史、政治史、宗教信仰、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等領域,都與之交匯在一起。推動和拓展佛教研究的視野和領域,對於諸多相關學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然而,由於種種現實和思想上的原因,佛教及相關宗教的研究,在中國並未提到與其地位相應的高度。就佛教研究的一些分支而言,佛教中古史是中古史研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然而它卻是中古時代最為重要的文化、思想、信仰元素;中西交通的研究中,佛教也非常重要,然而中文著作中鮮有深入探討中亞等域外部分對中國自身影響的嘗試;就佛教戒律、教義、寺院生活等等方面,也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間;佛教思想在大陸體制中被納入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不過這只是現代學科機械劃分的結果。在國外,佛教研究(Buddhist studies)和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佛學(Buddhology)和漢學(Sinology)是並駕齊驅的兩大領域,由此可見佛教研究的巨大學術前景。
雖然這些年,中國學界關於佛教及中國宗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現狀並不令人滿意。域外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或許能夠提供重要的參考,而且也能夠促進國內外學界的交流和彼此認識。有一些領域,更是值得拓展和介紹,比如希臘-巴克特裡亞、貴霜時期的佛教,西方的研究相對豐富得多,而這部分卻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重要的“醞釀”時期,不但對於佛教,而且對於重新認識中國文明自身,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域外研究叢刊》大型海外學術研究翻譯叢書的第一個系列,《域外研究叢刊:佛教與中國宗教》旨在以傳譯域外佛教研究為主,也同時引進西方其它相關宗教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讓中國讀者更多地瞭解西方學界豐富的研究成果,改變目前令人失望的欠規劃、缺規模、重複生產、缺乏創新的局面。我們相信,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一定會對許多領域和學科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書系目前主要推動的領域如下:
1)佛教思想與哲學;
2)中古佛教史;
3)佛教社會史;
4)佛教物質史、藝術史;
5)內亞文明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6)藏傳佛教;
7)中外交通與佛教;
8)東亞佛教,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
9)南亞佛教;
10)佛教戒律、感通、教義、寺院生活;
11)道教及其它宗教的研究;
12)其他相關領域。
與國內目前已有的海外研究編譯系列相比,本書系將突出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較完備的組織架構,以及既分工嚴密,又合作細密的工作模式。除了四位總策劃(一位兼執行主編)外,本書系還設有《學術指導委員會》與《編輯委員會》。前者將聘請既有學術號召力,又有學術鑑賞力與前瞻性的資深學者參加,為本書系的大方向掌舵。而後者則由年富力強的學者組成。編委們將對書籍的選定,盡量做到精美與完備;對譯者與校者的遴選與任命,嚴格把關,做到人盡其才,適才適任。本書系還將強化校者的角色,對譯文的質量會有較大的保障。
第二, 統籌安排、規模宏大。在保證譯書質量的基礎上,本書系將盡量擴大選書的內容。除了以英文與日文的著述為主外,本書系還將網羅其他西方語種(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俄語等)以及東亞其他語種(如韓語)的相關研究。在內容方面,各種佛教傳統以及相關的各學科的研究固是本系列的重點,本書系也注重中國其他各宗教的研究:如民間宗教、道教、以及儒家中可作為宗教進行研究的理論,實踐與現象。
第三,除了介紹域外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書系更著眼於中外學者間的交流。不同於類似的譯叢只著眼於對國外研究的介紹,以及偏重經典名著的譯介,本書系力求做到傳統經典與新銳研究並重。在優先保證翻譯、介紹相關領域的經典名著的基礎上,本書系也關注與跟蹤新銳學者的研究。本書系力求縮短譯書與國外相關的優秀研究間的時間差,努力讓國內的學者及時瞭解國外最前沿的研究;使得他們對國外同行的研究得以及時回應,促進中外學術的交流與合作。
第四,本書系還著重對國內年輕學者的培養,以及促進國內外學者間的瞭解、切磋、與合作。本書系的籌劃與展開同我們的“佛教與中國宗教研究系列講座”緊密結合。該系列講座為國內外首創。每年暑期邀請國外5-6位有影響的學者前來中國開班授課,向60-90位國內外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講授各學者所專精的課題。同時組織優秀的學員翻譯這些學者以及其他重要學者的作品。通常會組織3-4位學生翻譯一本書,1-2位年輕的學者擔任校正者,他們將與原作者形成一個自然的工作團隊。翻譯的過程也將是這些年輕學員彼此學習,並向國際知名學者深入請益的過程。同時,我們也將以譯酬的方式向這些學員提供一定的資助。這對我國優秀年輕學者的育成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最後,本書系還將在條件成熟時(預計本計劃成功執行3-5年之後),同步推出另一個相輔相成的系列:《中文名著英譯叢刊:佛教與中國宗教》,將國內優秀的相關研究英譯、介紹給國外的學術界,與本書系珠聯壁合,相得益彰;並從而完全以另一個面向為主導的國內外學術的交流與合作。待雙系列均上軌後,我們還將向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基金會申請資助,力爭使得這一嘉惠學林的宏大計劃進入良性循環,可長可久。
除了學術價值之外,我們相信,《域外研究叢刊:佛教與中國宗教》對於洗滌人心、促進社會寬容與開放,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本叢書由中西書局秦志華先生、清華大學聖凱教授、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復旦大學孫英剛教授總體負責,2013年爭取出版第一輯8冊(實際出版時間定在2014年春夏之交),2014年末出版第二緝10-15冊。2015年以後出版數量會相應增加到每年20本。相關具體的信息,請參考後文的詳細介紹。
《叢刊》的組織架構
主編機構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總策劃 Co-editors-in-chief
秦志華 聖凱 陳金華 孫英剛(執行主編)
學術指導委員會 Advisory Board (以姓氏羅馬字母的前後為序)
Steve Bokenkamp 柏夷(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Michael Friedrich傅敏怡(漢堡大學)
Lai Yonghai 賴永海(南京大學) Rong Xinjiang 榮新江(北京大學)
Takada Tokio 高田時雄 (京都大學) Stephen Teiser太史文 (普林斯頓大學)
Barend ter Haar田海 (牛津大學) Franciscus Verellen 傅飛嵐(法國遠東學院)
Wan Junren 萬俊人(清華大學) Wang Bangwei 王邦維(北京大學)
Yi Xue 怡學(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以姓氏羅馬字母的前後為序)
Ro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 (復旦大學) Chen Jinhua 陳金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Chi Limei 池麗梅(鶴見大學) Gong Jun 龔雋(中山大學)
John Kieschnick柯嘉豪(斯坦福大學) Martin Lehnert 連馬丁 (慕尼黑大學)
Liu Yi 劉屹 (首都師範大學) Liu Zhen 劉震 (復旦大學)
Vincent Goosaert 高萬桑 (法國國家科學院) Sheng Kai 聖凱 (清華大學)
Sun Yinggang 孫英剛 (復旦大學) Tansen Sen沈丹森 (紐約州立大學)
Wu Jiang 吳疆 (亞利桑那大學) Jimmy Yu 俞永峯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
Zhang Dewei 張德偉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2014-15年 擬出版圖書細目
第一輯(2013年12月底交稿、2015年出版)
1、 貝劍銘 (James Benn): 為佛而燃:古代中國的燒身 (譯者與校者:張德偉等5人)
2、柏夷(Stephen Bokenkamp,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著名道教研究專家),《道教研究論集》(譯者與校者:徐力恆(牛津在讀博士)等五人);
3、陳金華(UBC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教與中外交流》(譯者與校者:陳志遠等5人);
4、富安敦(Antonino Forte):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 Italian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5 (譯者:石建剛(蘭州大學)、聶順新(陝師大)等)。
5、辛島靜志(創價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印度大乘佛教起源新論》 (譯者與校者:裘雲青等4人)
6、柯嘉豪(John Kieschnick,斯坦福大學教授):《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3年 (譯者與校者:陳瑞峰(浙江師大)、趙悠等六人,計劃年底譯完。柯嘉豪將修訂英文版,增加圖片和內容,新的中文版將比英文版更加豐富)
7、 沈丹森(Tansen Sen,紐約城市大學教授、印度那爛陀大學校務委員):Buddhism, Diplomacy, and Trade: The Realignment of Sino-Indian Relations, 600-1400,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3年 (譯者與校者:陳圓圓等);
8、田海(Barend ter Haar 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譯者與校者:徐力恆(牛津在讀博士)等五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