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母舅聯

pict 893

這是舊時台灣習俗的客廳擺設,前面的桌子掛上「八仙彩」,這是「貢桌」,祭拜神明的「三牲五禮」擺在這桌上,靠牆的桌子叫「頂桌」或「神明桌」,正中央擺佛像或觀音像,神像旁,舊時擺兩根大紅燭,後來改成插電的長明燈。右邊擺神像,如「太子爺」、「關公」、「土地公」(我老家右邊沒擺神像),左邊是歷代祖先牌位。正中央佛像或觀音像前擺個大香爐,祖先牌位前擺小香爐,這是早晚要上香致敬的。

牆上正中央是「觀世音菩薩」,左右兩片長條形的對聯就是「母舅聯」。我家「母舅聯」寫的是「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見如來」。

台灣習俗敬重舅父,稱舅父為「母舅」,有「天頂天公,地上母舅公 thinn1-tenn2-thinn1-koon1, te7-ha7-bo2-ku7-koon1」的講法,一般家裡,如果年輕人屢勸不聽,母親要去請母舅回來勸誡,這是大得不得了的事,印象當中,年輕人即使有一百個「不願意」,這時候總要退讓。

真正「母舅聯」,指的是家裡正廳這三片玻璃鑲框的「觀音像」及「左右兩片對聯」,這是入新居時,屋主的舅父送的(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441)寫成「事主」,味道怪怪的,台灣人不這麼說。)這是要掛上二十年、三十年以上的。

(有些家庭,好像是結婚時祭拜祖先要用一條新買的八仙彩,不過,彰化、鹿港習俗不同。彰化應該要以楊守愚、吳蘅秋家,或當年首富觀音亭口的吳家,他們的禮俗最為道地。)

台灣民俗也稱結婚時母舅送的喜幛為「母舅聯」,這是一種「誤用」。小時候,哥哥結婚(我幾位兄長,大我十到十八歲,當年又都是23歲左右,當兵回來就結婚,從小到大,總共見過七個哥哥結婚),母舅送的是「喜幛」,一塊上等的西裝布料,別上一張紅色的雙喜,寫個「母舅某某致賀」。後來才有人用十元鈔票、百元鈔票別成喜字,所以說「風俗澆薄」,俗氣歪風反而成為正俗。這個母舅送的喜幛,有時是公婆收納,有時就給一對新人作零用金,這是婚後三天即收起來不再張掛了。台灣習俗,結婚當晚,媒人在客散之後,要從新房帶新娘出來請喝「甜茶」,這個場合,客人和遠親不能參加,只有很親近的親戚才留下來參加此一沒大沒小的鬧劇,婚後隔天或三天,新娘的弟弟(小舅子)要來帶姊姊回娘家,一夜之後,隔天新郎要來接新娘回家,這天中午,台灣習俗稱作「請女婿 tshiann2-kiann2-sai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