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證據都在方言乙書裡面,再加上我的書《圖解講臺語其實不難》第八頁開始的理論,就可以完整的呈現古代的漢語系統。
臺大十三姝、飛鷹三姝這個姝字才是台語的用法,俗諺說:紅姝烏大扮。姝,女+朱,朱就是紅的意思,且唐代以前的文獻多用姝。(姝美,同義複詞)文獻如下:
《新唐书·列女传·符凤妻玉英》:“ 符凤妻某氏,字玉英,尤姝美。”
且古代有姝顏、姝麗的用法,就是姝面(顏=面)、美麗的意思。
盛妝,就是台語的大扮。盛大、妝扮皆是同義複詞。國台語用字不同而已,這規則在我的「圖解講臺語其實不難」就有介紹。
親愛的小明:
原來你我是彰化同鄉,很高興我們彰化有人肯研究台語、發揚台語,讓像「台語」這樣題材偏僻的書成為暢銷書,真是讓我「與有榮焉」,非常高興!
你所說的「姝」是「sui2」的說法,很有意思。
在「台語正字」這個範圍是要講求「形、音、義」吻合,這個「吻合」指的是「書證」,也就是古書有此字、此音、此義。
將「姝」認作是「sui2」,字、義都不成問題,唯一考量的是「音」,以「朱」所造的「形聲字」例如:珠、蛛、株、茱、銖、侏、洙、誅、硃、邾、殊都是「陰平聲 tsu1」,而沒有過「陽平聲, tsu5」或「陰上聲 sui2, 水」的「書證」。
我猜,你似乎「韻書」類的書用得少,所以和讀音有關的「書證」,就直接用自己的日常台語去套,這可能有待進一步商量。
例如,你說「我和你」的「和」,應寫作「合」,「合」字是一個「入聲字」,而且是尾音為「-p」的「入聲字」,只要你用台語說「我和你」,會發現中間的「和」,一不是「入聲字」,二尾音嘴形不是合口的「-p」尾,而是「張口音(開口音)」。(「葉」字也是「-p」尾的「入聲字」)
這個字的書證,我們已經找到了,和你的主張不同。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
阿明師
祖籍福建永春(泉州),為彰化縣福興鄉人。頭很大,故綽號「大頭」。幼聰穎、記性好、愛玩,性善良、謙恭有禮。中年以後,突喜歡研究歷史,經常假日返鄉訪問耆老,撰寫族譜及先人的歷史。後有感於臺語用字的亂象,遂以明末(漢人來臺開墾初期)的「醒世恆言」乙書為基礎,投入臺語漢字的研究。忽一日,因書中的「打開」及「拍開」乙詞,經當時唸高一的兒子提醒,頓悟具一文一白用字之「同義複詞」,為普通話與臺語用字對照表,乃著此書。
我的臺語理論寫成論文已經過關,且有歷代文獻可資佐證,想知道臺語完整的理論,一場演講便知有沒有道理。此理論從鹿港文開書院發表之後,大家爭相推薦,已經演講49場,最近還有重量級的大學邀請,若講不通不會有人爭相推薦這簡單易學的理論。
為什麼民間用“鬥陣迓媽祖”而很多人誤用“逗陣迎媽祖”,不是民間錯,而是現行台文誤人一生。
。
10 則留言:
聲韻學不適用白話音的道理您都不知道,這就是臺語字被亂寫的原因之一。韻書記載的是官話的讀音,不是臺語的讀音,這個道理韻書的序都有記載,您可以詳查,也可以看看維基百科有關韻書說明的第一段。
叔叔的"叔"您怎麼念,跟韻書的念法完全不一樣,雨,hoo的念法有跟韻書一樣嗎?韻書有這樣記載嗎?這種歸納法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要知道白話的臺語是古漢語,一切漢語的源頭,您拿韻書反推臺語,無亦是緣木求魚。書上第八頁的理論您看清楚,一般人通常腦筋轉不過來,因為我們臺語的字跟國語是兩套不同的漢字,而那個字就是國語的同義字,中文系稱同義複詞。例如:黑牛,臺語烏牛,地震,臺語地動,打你,臺語拍你,頭髮,臺語頭毛。裡面差異的字分別是烏黑、震動、拍打、毛髮,而這些字中文系稱同義複詞,同義複詞裡面由一個國語字、一個臺語字所組成。
美的同義字是哪個字,其實很多漢字都有美的意思,但只有"姝"這個字才是對的,新唐書的記載就可以證明,至於很多人所謂的"媠",雖然是美的意思,但是發音可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我的臺語理論寫成論文已經過關,且有歷代文獻可資佐證,想知道臺語完整的理論,一場演講便知有沒有道理。此理論從鹿港文開書院發表之後,大家爭相推薦,已經演講49場,最近還有重量級的大學邀請,若講不通不會有人爭相推薦這簡單易學的理論。
為什麼民間用“鬥陣迓媽祖”而很多人誤用“逗陣迎媽祖”,不是民間錯,而是現行台文誤人一生。
我想請問台語有“動詞+規路”的用法嗎?用來表示整個過程都是那個動作,例如“睏規路”(睡整路),“哭規路”(哭整路,“食規路(吃整路)”。
另外想請問台語的“一路”和“沿路”用法的差別是什麼呢?
謝謝
台語有「歸 kui1 全部、整個」的意思。比如「歸碗攏捧去 kui1-uann2-lon2-phang5-khi3」,「整桌(的客人)都吃素 kui1-to3-lon-tsia7-tshai3」。前面配上動詞,是常用的句子,應該不足為奇。
有時候「一路」和「沿路」意思一樣,但是也有些許差別。
如果說一個人搭車,整個旅程都吃蛋糕吃個不停,就說「伊一路吃蛋糕,沒停 i1-tsit-loo7-tsia3-ke1-lon7-ko1, bo5-thenn5」,這時不能說「沿路」,必須說「伊沿路一直買零食,沒停 i1-en5-loo7-it-tik-be2-si3-siu7, bo5-thenn5」。
也就是說,沿路有沿著行程、沿著街道的意思,多少有跟街道接觸的意思。
一路,指整個路途、行程,不用下車、下馬、下船、下轎、下飛機,也可以說「一路」。
如果說「她在飛機上,一路睡個不停」,改講成「她在飛機上,沿路睡個不停」就不通。
很高興有人會用「歸路」乙詞,真的是有料。
臺語文白分不清楚,才造成今天的困擾,而用韻書演義臺語白讀,只能說書白唸了。感謝版主,讓我歷經八個教授的輪番口試,終於拿到博士學位了,最終的關鍵就在《方言》的第一卷第一條,當初用臺語理論解讀時,第一個字「黨」我反應不過來,其餘我都可解開,結果用Google找到這兒來,後來整本書我幾乎都修訂完成了,成為我理論最重要的文獻佐證。所以上次一直跟版主講,臺語理論若懂、若通,《方言》就看得懂,漢朝官話真的就是臺語,連興大、師大、政大中文系都覺得不可思議。至於您講的書證,比比皆是,而非沒有,且還有一套驗證的方法。
小明:
恭喜你歷盡考驗得到博士學位,能否記給我此一作品?
或者多講一些楊雄《方言》與台語的知識跟大家分享?
臺語漢字學,這本書最近才出版,將鹿港漢學老師的理論都完整記錄下來。這本書也解開揚雄方言的密碼,證明漢朝官話即臺語。
akilachen@gmail.com
想聽揚雄方言,請至臉書「漢學講堂」即可。這個發現,這個版主有一半的功勞,但他沒有繼續追查下去,真是太可惜了!
歡迎「阿明獅」來坐,喝茶。
歡迎「阿明獅」,已經收到你的電話。
首先,恭喜你的論文刊登在正式期刊上,這是難能可貴的貢獻。
謝謝你特別提到我,其實,那是粗淺的想法,遲早你也會發現這一點。
如有空到新竹來,再給我一個留言,到時會用你的電話跟你聯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