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Yifertw:
不好意思,在此留言。
就我的認知,台語源於漢語,也有河洛話之稱。請教KEN兄,以下論述正確嗎? [這句我看不懂:閩南話是有形才會音 (象形)]:
閩南文化與中國文化大不同 !
閩南話自古流傳於福建沿海, 海南島, 泰國, 馬來西亞, 檳城, 泰國一代, 與中國文化完全無關 !
閩南話是有形才會音 (象形)
與滿清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 !
台灣人卻將中國文化與閩南語與硬是掛鉤在一起
非常的遺憾 !
Trywu Wu 2013.12.27, AM 11:03
===========================
Dear Trywu Wu,
請參考上一張圖片,基本上政治體系有所謂「官話」,魏晉南北朝期間,北朝的「官話」是「鮮卑語」,南朝的「官話」是南京地區的「吳語」。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話」是「普通話」,台灣的「官話」是「台灣國語」。
台語是「閩南語」的一支,我認為台語和「廈門話」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同安話、漳州話、泉州話、潮州話」是混合成台語的四條主流,並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廈門話」。
我反對稱「台語」為「河洛話」。據我所知,客語族群稱閩南語族群為「鶴佬人 ho7-lo2-lang5」,他們講的話為「鶴佬話 ho7-lo2-ue7」,這個音大約在1960年左右備一部分「台語人」用來宣揚他們的語言的根源是「河洛」、自稱是「中原正音」。
我跡於幾個理由反對這樣將「ho7-lo2」寫作「河洛」。
1. 讀音不對,「河洛」,並不讀作「ho7-lo2」。《毛詩正義》:「樂音洛」。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解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也是「樂音洛」。「洛」是「入聲字」,「樂」是「上聲字」,「平上去入」四聲當中,「入聲」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2. 缺乏文獻記載,台灣在「清領」時期,修了不少「台灣地方方誌」,從未稱此地語言為「河洛語」。
--------------------------------------------
「閩南話是有形才會音 (象形)」,這句話其實不值得駁斥。
1. 不見於任何書籍、論文。
2. 台語必須先區分「台語主幹、外來語」,外來語如「艋舺 banga」是平埔族的「獨木舟」,「菩薩 phoo5-sak」是來自梵語 Bodhisatta,「和尚 hue1-siunn7」是來自「于闐語 (hasana)」,小費(tsi1-puk)來自「日本音化的英語 tip」,喝醉酒「馬西馬西 ma2-se1-ma2-se1」來自「凱達格蘭族語」,「大莽 tua7-mang2」長及膝帶的大衣來自「日本音化的德語 mantel」。
台語的主幹仍然有一些「閩越的原住民」的遺留語。
其次是承繼「古漢語」的語音,你我都知道,古漢語為「象形、指事、形聲、 會意、轉注、假借」,如果說是「有字才有音」,那就犯了「沒常識」的大錯。
yifertw
2 則留言:
你好,請問文章中的「閩越的原住民」的遺留語
小弟才疏淺薄,不太知道有什麼例子。
眾所周知,台語留下不少「原住民語言」的痕跡,除了地名以外,如「艋舺 banga」是平埔族的「獨木舟」,喝醉酒「馬西馬西 ma2-se1-ma2-se1」,頭腦壞掉「趴代 patay (原意為「死亡」)」,「林投 na5-tau5」(蘭嶼達悟族人稱此一植物為 nato)。
「閩越的原住民」的遺留語只是推測、猜測,因為古代「古閩、百越」的言語並未殘留下來,不像台灣原住民語音還在,很容易印證。
歷史上的紀錄為:
《說苑‧善說篇》: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囗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