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讀詩會 3:山長水遠知何處?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清晨時候闌干前面瀰漫著輕霧, 彷彿菊花含愁,蘭花上的露珠像是哭泣;
站在窗邊看著燕子雙飛離去, 感覺到微微的寒氣透過簾幕進到屋內來;
只有明月不知分離的苦楚, 直到天明仍然將月光照入屋內。
昨夜秋風吹落了樹葉, 獨自登上高樓,極目遠望那人離去的路,
要把心情寫下來寄給他, 卻沒有信箋在手邊可寫,
更何況,即使寫了信, 山長水遠,也不知道要把信寄到何處?
在詩、在詞都有如此的題材,詩人詞人假想,將女子的相思情懷寫入詩詞中,詩詞欣賞時,不用因為晏殊高居宰相,而要扣住豪門、忠君愛國的寓意,以免煞風景。 詩人假設女子的意中人遠去,徹夜未眠,看到的花草不是含愁、就是帶淚,燕子雙飛,反而襯托出自己的孤獨,感覺到屋外滲入的微微寒意,不像杜牧所寫的「蠟燭有心還惜別,為人垂淚到天明」,詩人反而怪罪「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蠟燭有心」也罷,「明月不諳」也罷,不過是詩人筆意曲折,去描述離人的苦楚。
下半段「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元曲有一首類似此意,而把意思寫的更白、更盡。關漢卿《四塊玉,惜別》『自送別,心難捨。一點相思幾時絕?憑欄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這裡有一點類似電影手法,在人離去之後,還獨上高樓,遠望離去的路,沒有一字寫到惜別,而惜別之幽恨隱隱透出紙背,這是漢詩所要求的不要把意思說得太露、太盡,而沒有餘韻,必須有<湘靈鼓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韻味。
兩首《蝶戀花》,你喜歡那一首?
柳永《蝶戀花》
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站立在高樓上,微風細細吹來; 遠望春愁自天邊暗暗生起。
遠方的綠野、煙景映照在夕陽餘暉裡,誰了解我此刻無語憑闌遠眺的心情?
不如仗著這清狂的心思喝個爛醉吧? 可是對著酒杯吟唱,勉強裝出歡樂的樣子,也沒什麼情思。
為何要如此沉醉呢? 衣帶漸寬、人漸消瘦, 甘心為了思念她而日日憔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