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十月,我曾從福嚴佛學院開車載馬克艾隆到法鼓文理學院參加「中阿含國際學術研討會」,所以有過長達三個小時的談話經驗。(跟我談話,不斷問我問題,是維持我開車不睡覺的有效方法。)
--------
在四阿含與四部《尼柯耶》的各自成對的對應當中,《增支部》與《增一阿含》的差異最大,漢譯《增一阿含》譯文所呈現的「大乘元素」也令人疑慮。
如附圖所示,馬克艾隆 Mark Allon 提到,有些《增支部》或《增一阿含》的經文不一定有相對應的法數。他進一步提到一個帖主以前沒注意到的現象。他說:
「正如諾曼 (Norman 1983:55-56) 所說,佛教廣為人知的法數如三歸依、三有、八正道,並未編入《增支部》,但是卻在《相應部》有充分的解說。」
Mrs. Rhys Davids 萊斯大衛士女士提到幾個有趣的點:
「我們注意到,大部分《增支部》依照增一法所編列的教義,幾乎都不是我們最熟悉的法義:那些最重要而無需強調法數的教導已經分別安置在《相應部》裡。另一方面,《增支部》列舉一些與社會或個人較相關的特性,以及精神文化的各面向和各等級。」
她繼續補充說:類似緣起,四念住,八正道,禪定與五蘊等等主要教義,已經完整地在相應部闡釋,但是幾乎完全不見於增支部的對應法數裡。(1910: vii)
比對兩部尼柯耶,增支部與相應部幾乎不闡釋相同的主題,她進一步推論,這兩部不是各自獨立所編輯成。
諾曼也有類似的主張。(1983: 50, 56)
------
所謂「這兩部不是各自獨立所編輯成的」,我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
「或者這兩部是同一組人所編,編輯時刻意迴避相同的主題。
或者,《相應部》先輯成,《增支部》的集誦者刻意迴避前者已經充分闡釋過的主題。」
如果這項推論是正確無誤,那麼漢譯《增一阿含經》的〈序品〉的主張就有問題,因為,不管是《增支部》或《增一阿含經》都欠缺對主要教義的解說。
-----
覺音論師在註釋書(Sv 13, 23-24 & 15, 2-13) 提到「第一結集」之後,
《律藏》交付優波離背誦傳承,
《長部》交付阿難背誦傳承,
《中部》交付舍利弗背誦傳承,
《相應部》交付大迦葉背誦傳承,
《增支部》交付阿那律背誦傳承。
-----
關於「《增支部》交付阿那律背誦傳承」,這與漢譯《增一阿含經》的〈序品〉衝突。
《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 1〉:「迦葉問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囑累優多羅,不囑累餘比丘乎?」」(CBETA, T02, no. 125, p. 551, b1-3)。
《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 1〉:「迦葉當知,今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今此比丘名優多羅,釋迦文佛雖般涅槃,比丘阿難猶存於世。世尊以法盡以囑累我,我今復以此法授與優多羅。」(CBETA, T02, no. 125, p. 551, b21-25)。
---
Norman, K. R., (1983), Pāli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Cononical Literature in Prakrit and Sanskrit of all the Hīnayāna of Buddhism,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7, fasc. 2, Wiesbaden: Otto Harrasswitz, German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