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耎」字有時被寫成「䎡」,兩個字的差別在「而大」、「而火」的差別。古代抄寫,「大」、「火」如沒用在左邊當作部首,常被混用而誤認。漢譯佛典可以發現「大、火」兩字混淆而誤用的例子,《說文》有收「耎」字而無「䎡」字,有可能因「暖」的字義而誤寫。
「耎」有「軟、需」等幾個字義。
可能被借來俗寫「暖」,「火」代表溫度,用「耎」來代表聲音「軟」,而成「煗」字。日子一久,被簡寫成「䎡」。(網路上有網友跟我抗議:「讀音相同而寫法不同的字,不能當作同一字義。」他的意見有對有錯,對的是所有音同的字,不能當作同一字義。錯的是有一些特定的同音字,會成為同一字義。遠古有音無字,從音而造字;不同人可能將同一音寫成不同字,另外,還有因字形、字義而改變字音,因字音而誤寫了字形,等等問題。)
《出曜經》卷23〈泥洹品 27〉:「地性素[3]耎石性素堅」(CBETA, T04, no. 212, p. 733, a20-21),[3]耎=濡【宋】*【元】*【明】*。
「耎」和「濡」都是「軟」。 「地性素耎,石性素堅」是說「土地的物質特性是柔軟,石頭的物質特性是堅硬」。
《四分律》卷3:「爾時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諸比丘,非時乞求、不[10]耎乞求、不正乞求。世尊無數方便稱讚知時乞求、柔[11]軟乞求、正乞求已。」(CBETA, T22, no. 1428, p. 585, b7-9)
[10]耎=歇【宋】【元】【明】【宮】。[11]軟=濡【聖】。 此處「耎」字應是「軟」字,而不是「歇」字。對照後文可知:「知時乞求、柔軟乞求、正乞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4:「名華耎草變為萎黑」(CBETA, T24, no. 1448, p. 15, a14)。這是「軟」。
《瑜伽師地論》卷8:「煩惱位者。略有七種。一隨眠位。二纏位。三分別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CBETA, T30, no. 1579, p. 314, a11-12) 這是「暖」字。
《瑜伽師地論》卷62:「現行親愛恭敬耎善身語二業」(CBETA, T30, no. 1579, p. 644, c7) 這是「需」字。
《瑜伽師地論》卷69:「於一切地修道所斷耎中上等九品煩惱」(CBETA, T30, no. 1579, p. 683, a10)。 上文可能有兩種解釋:
1. 《大智度論》:「若佛弟子欲離欲界欲,欲界煩惱思惟斷九種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CBETA, T25, no. 1509, p. 187, a2-4)。《三法度論》:「信首五根有軟中上依」(CBETA, T25, no. 1506, p. 20, b20-21)。《四阿鋡暮抄解》卷1:「因緣信根為首,軟、中、上增可得」(CBETA, T25, no. 1505, p. 6, a11)。
2. 應作「於一切地修道所需斷中上等九品煩惱」。
-----------
《一切經音義》卷4:「《群書字要》云:『䎡,柔弱也,從而、從火,作䎡。經從車作軟,非也」(CBETA, T54, no. 2128, p. 332, c17-18)。這是指「耎、䎡」是「正字」,「軟」是「俗字、訛字」。
《一切經音義》卷16:「柔䎡(而兗反。經作『濡』,非也」(CBETA, T54, no. 2128, p. 404, a6)。
---------
《一切經音義》卷4:「《說文》:『耎,弱也,從大而聲也。』」(CBETA, T54, no. 2128, p. 330, b1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古凡耎聲,字皆在十四部。需聲,字皆在四部。後人多亂之。」
段玉裁說「耎」、「需」兩字讀音不同,後人混用,已經積重難返。就像「市」、「巿」兩字,已經混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