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135 -- 明藏

趙城廣勝寺壁畫
 

  辛教授慧鑒:
   《大正藏》於《出曜經》、《法句經》、《法集要頌經》句讀凌亂,我嘗試為此三書作一新式標點與校勘,由於 cbeta 作業方便的要求,我並未依照學術規範在底本(《磧砂藏》)的基礎上,詳列異讀。
  如有您的學生對此有興趣,請他們對此進行校讀、指正。

  敬頌 輕安自在


     後學 Yifertw 敬上    2013/12/4

====================

Yifertw 先生:

   您好!

   謝謝您寄來的資料。有這些資料的話,以後很方便。我認為《大正藏》、《趙城金藏》、《磧砂藏》可以用T、J、S(3)代替。元、明藏是基本上宋版(即《思溪版》=《資福版》)的翻刻,不必提到。該提到的是《高麗藏初雕版》和《宫內廳版》的讀法。專此

冬安                 辛 拜覆    2013/12/4

====================

辛教授法席:

 

承蒙來函提示幾項要點,在此道謝。
       請容我冒昧說幾句瑣碎的話。

T210 《法句經》先是翻譯「五百偈本」而不全(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後來又從竺將炎處補了「十三品」。
台灣的佛教學者有人主張,前面所譯的26品即是巴利《法句經》26品。
這樣的主張非常獨特,但是恐怕站不住腳。在「法句偈頌」比較研究之下(comparative study),似乎有兩個方法可以將前譯和後譯大略分出來。
從「甘肅博物館藏001法句經寫本」抄寫的「〈泥洹品〉法句經第卅九,卅有五章」,今本的紀錄是「〈泥洹品〉法句經第卅六,卅有六章」,如果此處可信的話,那麼原譯的《法句經》最後一品就是〈泥洹品〉,而非今本的〈吉祥品〉。

來函賜告:

「元、明藏是基本上宋版(即《思溪版》=《資福版》)的翻刻,不必提到。」

我校勘過程,常發現「元、明」與宋版不同的例子,而且是「數量不算少」。不知是否誤解您的文意?

例如:《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禪無放逸,莫為欲亂,[8]不吞洋銅,自惱燋形。」(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6-18)
[8]不=夫【宋】,=無【元】【明】【聖】。

  敬頌 冬祺

     後學 Yifertw  鞠躬   2013/12/4

===========

Yifertw 先生:

   回信收到,非常感謝。

  「我校勘過程,常發現「元、明」與宋版不同的例子,而且是『數量不算少』。」

   您的发现非常有意义。「元、明」版的新的读法的来历值得研究。

  但 "[8]不=夫【宋】,=無【元】【明】【聖】"应该注意。【宋】的"夫"很可能"无"的读错。专此

 

  冬安                     辛 拜覆   2013/12/5

========

辛教授道鑒:

 以下列舉數例,以〈36 泥洹品〉為例說明明藏與宋藏不同處。

 第一例,難判斷哪一字比較合適。第二例,「明藏」與「甘博本」、《磧砂藏》似較《大正藏》、「宋藏」為合適。第三例,「明藏」與「甘博本」、《磧砂藏》較《大正藏》、「宋藏」為合適,從「甘博本」的「生老病死痛」,「死」字近似「无」字,仍可分辨出此為一「死」字。

依「甘博本」體例,一直行為一頌,總共應作〈36 泥洹品〉「37頌」,「甘博本」卻作〈39 泥洹品〉「35頌」,令人費解。

 

 敬頌 自在輕安

    後學  Yifertw 鞠躬   2013/12/5

1. 《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無病最利、知足最富、[11]厚為最友、泥洹最快」(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7-28)[11]厚=序【元】【明】。
「厚為最友」,元、明藏與《磧砂藏》作「序為最友」,《大正藏》、《趙城金藏》與「甘肅博物館藏001法句經寫本」作「厚為最友」。

 《出曜經》卷23〈27 泥洹品〉:「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泥洹第一樂。」(CBETA, T04, no. 212, p. 732, a13-14)

2. 《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寂已寂,[20]已往來,來往[21]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CBETA, T04, no. 210, p. 573, b13-14)

[20]已=無【元】【明】。[21]絕=斷【元】【明】。

「無往來」,《大正藏》與《趙城金藏》作「已往來」,元、明藏與《磧砂藏》、「甘肅博物館藏001法句經寫本」作「無往來」。「來往斷」,《大正藏》與《趙城金藏》作「來往絕」,元、明藏與《磧砂藏》、「甘肅博物館藏001法句經寫本」作「來往斷」。

3. 《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觀身為苦器,生老病[1]無痛,棄垢行清淨,可以獲大安。」(CBETA, T04, no. 210, p. 574, a1-3) [1]無=死【元】【明】。

「生老病死痛」,《大正藏》與《趙城金藏》作「生老病無痛」,元、明藏與《磧砂藏》、「甘肅博物館藏001法句經寫本」作「生老病死痛」。

==============

Yifertw 先生:

回信收到,謝謝您。您發現的現象值得系統地研究,對版本的研究很重要。專此

冬祺                  

辛   拜覆   2013/12/6

===========

辛教授鈞鑒:

感覺上,無法舉一概全,各版藏經的優劣、承襲,似乎隨各部經而不同。例如在單卷本《雜阿含經》(T101)的結論,用在《法句經》可能會不同,越是偏僻,而未被廣泛閱讀的單經,越有此一現象。

 在我校閱的《雜阿含經》(T101)、《別譯雜阿含經》(T100)、《法句經》、《出曜經》、《七處三觀經》(T150a)的印象,《趙城金藏》似乎不出「民間刻藏」的特質:「疏於校勘,常於各版藏經未出錯之處,出現訛、脫、衍、倒。」

      敬頌 冬祺
       後學 Yifertw 鞠躬 2013/12/6

沒有留言: